当前位置:

解码浏阳发展“集群现象”丨探秘浏阳博士村——5个村走出108名博士,“博士村群”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和人才振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1-29 09:08:13
微浏阳
—分享—


06、07通版.jpg

探秘浏阳博士村

5个村走出108名博士,"博士村群"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和人才振兴

日前,中宣部公布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名单,浏阳沙市镇秧田村农家书屋榜上有名,“博士村”招牌更添亮色。

“博士村”——秧田村最具特色的IP,这里先后走出了26名博士、176名硕士、700余名大学生。

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沙市镇秧田村,处处能感受到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勃兴:博士墙见证了一批批农家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境遇,并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的故事;家家门口悬挂着的家训,无不展现着浓厚的崇文尚学气息。

06、07通版-10.jpg

勤耕重读蔚然成风,博士村群聚集成势。以秧田村为原点,周边淳口镇杨柳村和鸭头村、龙伏镇的焦桥村和石柱峰村组成了远近有名的“博士村群”。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村一共走出了108名博士。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浏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丰富的红色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浏阳建设“两个中心”的宝贵优势。

当我们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时,审视浏阳“博士村群”的发展路径,意义愈发凸显——持续传承并发扬“力耕种,勤诵读”家风家训,以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宋攀

传承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走进秧田村,一面白底红字的博士墙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之一。墙上展示了村里迄今为止走出的26名博士的照片和简介。

正如墙上那行苍劲有力的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这面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博士墙,见证了一批批农家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境遇,并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的故事,也鼓励着一批批后来者坚定对知识的信仰。

06、07通版-5.jpg

白底红字的博士墙是沙市镇秧田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地标之一。资料图片

走进村民罗建植家,绿树掩映间,一座白色墙面的两层小楼干净整洁。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两名博士。只有初中文化的罗建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两个儿子罗洪涛、罗洪良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

一家几代都出博士,这在秧田村并不鲜见。同村的罗碧波家,便出了12名大学生,2名博士。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六兄妹都考上了大学。

村里300多年的老槽门,集中展示着罗氏家训,村干部时常带领孩子们在此宣誓;600多年的老龙井,如今也被寄予了特别的意义,许多人临考前都会喝一口井里的水……

以耕读传家,以诗书继世,这是根植于秧田人心底最深处的信仰和推崇——这个1200多户家庭、5000多人口的普通村庄,如今已走出了26名博士、176名硕士、700余名大学生。

不仅是秧田村,整个浏阳北区都有崇文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北区的淳口镇杨柳村、鸭头村,龙伏镇焦桥村、石柱峰村,分别走出博士21名、29名、13名和19名,大学生386名、256名、460名和390名。从地图上看,这五个村在北区相对集中的一块,成为了全国罕见的“博士村群”。

在龙伏镇石柱峰村,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赤脚进北大”的故事广为流传。1965年,由于家境贫困,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周其凤,从老家到长沙坐火车,赤脚走了两天两夜。弟弟周其才说:“他寒暑假回来,鞋子一脱,卷起裤脚就跟我们一起下田干活,和上中学时没有区别。”

在浏阳北区,谁家挣的钱多、谁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令人称道。

在龙伏镇焦桥村,家住集镇的瞿志民一家就常常是村民注目的焦点。“老瞿三个儿女,学历最低的是硕士研究生,真让人羡慕。”焦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焦攀峰说。

溯源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博士村群”的出现,与北区深厚的崇文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有着“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原因。

当年,浏阳北区交通相对闭塞,群山环绕下,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似乎只有世代传承且不算多的农田。环顾其他区域,浏阳南区花炮已输送到全国各地,西区花卉苗木引得客商纷至沓来,东区丰富的林业资源正不断产出优质林产品。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早已成为浏阳北区人的共识: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父母何其辛劳,希望何其殷切,激励子女奋发苦读。

06、07通版-4.jpg

近年来,秧田村探索“文化+研学+旅游”的模式,吸引了许多学生及家长来此开展研学活动。资料图片

“都说我家里12名大学生,2名博士,一个比一个好学,其实我那从没上过学的老母亲,才是最要读书的。”谈及家风的熏陶,秧田村在恢复高考后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罗碧波深有感触。

在罗碧波儿时的记忆里,因为负担重,母亲张秋香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种田、养猪、打零工、给生产队做饭……兄妹六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父母的劝导,都会听进心里,“那时候,母亲提得最多的,就是生产队的会计,会写会算会讲,她教导我们以后也要攒劲读书,像会计一样靠知识吃饭。”

在母亲的影响下,六个子女读书都很拼,其中的付出和艰辛,成为如今兄弟姊妹们相聚时讲不厌的故事,更是给下一代的亲身示范。

家风代代相传。八年前,罗碧波的女儿罗兆婧成为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国际法博士毕业生,是当年四位获得该学位学生中唯一的亚洲人。而他们家族的另一名博士,则是罗碧波的弟弟罗晴,他获得了工科博士学位。

“华屋可不造,良田亦可不置,诗书不可不读。”很多北区人或许讲不出这句话,但都如此践行着。

“还记得1997年,家里准备建红砖房了,我们姐弟几个都特别开心。”焦攀峰回忆,不过开学前,父母却一咬牙,把建房用的红砖和木材都卖了——当时他的两个姐姐一个上大学,一个读师范中专,他在读高中,三人一年的教育开支差不多要上万元,而父母每月打工收入加起来不过700多元,“所以当时不仅没建成房子,还欠了很多债,但也正如此,我们姐弟才得以一步步接近梦想。”

浏阳北区靠近省会,自古以来与长沙交流多,眼界开阔,感受到的文化震撼也更大,这是当地崇文尚学的家风得以代代延续的外因之一。“在这些博士村群,家族传帮带作用也是一个显著特征。”焦攀峰说,一个大家族里,只要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有所造诣,就能发挥强有力的辐射作用,让亲戚、邻居们对孩子的教导有了具体的标准,而这个学生也会尽自己所能,发挥带动作用。

“博士村群”高学历人才层出不穷,凝聚着地方和各界的合力,同样离不开博士乡贤积极反哺家乡、村组热心教育、学校教师担当和用心。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秧田村、鸭头村等地,都有设立村级奖学金的传统,鸭头村已经连续13年对全村中、高考优秀学子进行奖励。

如今,“博士村群”正在不断夯实人才发展根基,让人才成长之路走得更加轻快。

此次获中宣部表彰的秧田村农家书屋便坐落在博士墙不远处。书屋设在“湖南书香家庭”张秋香老人的老宅内,老人家中已走出两位博士,得知村上要建设村级文化阵地,老人便主动捐出老宅。

“书屋设置有儿童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学习交流室、博士书籍陈列室等8个功能室,探索了‘农民点单,书屋买单’的服务模式,目前上架的各类图书总数量近15000册。”秧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加长介绍,设施完善的农家书屋深受村民的喜爱,每逢周末,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有效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谋篇

用好人才“金钥匙”,乡村振兴底气足

“博士村群”是浏阳耕读文化的一个缩影。好家风、好乡风、耕读文化代代传承,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了村容村貌,更强化了精神文明建设“内核”。

离秧田村博士墙不远处,一塘荷叶青翠欲滴。荷塘对面,坐落着一座颇具特色的耕读文化园。耕读文化园于2018年10月开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整合耕读文化馆、博士墙、老龙井等资源,打造长沙地区首个耕读文化园,并成立浏阳市秧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06、07通版-9.jpg

沙市镇秧田村,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正在体验农耕。罗碧儒供图

“2021年,我们一共接待研学游客近6万人次,实现收入近400万元。”负责研学项目开发的秧田村村民罗碧儒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退休后从长沙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依托博士村的资源和名气,发展研学旅游产业。

研学产业发展来势喜人,让罗碧儒十分有成就感。他介绍,目前依托研学产业,村上已有36家民宿家庭,带动就业100多人,2021年最多的一天就有1300多人在当地的民宿内留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我们致力打造文化产业村,最大限度发挥博士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邓加长介绍,研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在外的各类人才支持,大家纷纷利用各自资源,为家乡产业发展牵线搭桥,“如罗伟平博士就主动让出老宅用来接待游客,并筹建了私家耕读博物馆。”

当前,金阳新城崛起步伐正在加快。如何发挥好区位优势,更好地融入金阳新城,沙市镇正在全力做好“博士村”这篇文章。“我们将出台鼓励本地大学生回乡就业的优惠政策,激发高素质人才为家乡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博士村’秧田村人才优势和影响力,助推沙市镇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沙市镇负责人说。

在焦桥村,焦解歌希望学校能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样离不开在外乡贤的支持。

“早些年并村时,生源较少的焦桥小学曾面临撤销。一旦撤销,小孩读书就要赶七八里路。”焦攀峰说,得知乡亲们的呼声,祖籍焦桥村的博士、时任海南医学院院长的焦解歌站了出来,他筹集资金80万元,并发动各界出资捐款。最终,学校得以保留,新建了焦解歌希望学校。

如今,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焦解歌希望学校成为当地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主阵地”,获评湖南省示范学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