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围山深处,探寻浏阳河的“第一滴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3-05 10:12:44
微浏阳
—分享—

06、07版走读浏阳-6.jpg

浏河源村,随着山势落差变化,大溪河河水轰鸣奔涌。

编者按

今天是惊蛰,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大地千年以降的物候流转,是华夏先民感天应时的节律智慧。从围山之巅到楚东村落,从浏河之源到桃李满园,美丽浏河源,巍巍大围山,精彩永不断。即日起,本报倾情推出"走读浏阳·围山二十四节气",走进大围山,踩着四季节拍,挖掘围山风情,推介好景点、好味道,通过全媒体矩阵,将最地道、最美好的大围山推向长株潭、推向全中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浏阳描绘出最动人的画卷。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当从北方袭来的冷空气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相遇,便幻化成春季的绵绵降雨。水是生命之源,随着气温回升,雨水的滋润,萌发了万物。

3月的浏阳,桃红柳绿李花白,加上讨喜的金黄油菜花,唤醒了乡间,装点了山村,沸腾了朋友圈。这时节,最灵动的是青山绿水,更是意蕴悠悠的浏阳河。

浏阳,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在最美的季节,最先萌动的自然也是水。惊蛰前,记者逆流溯源,追寻浏阳河“第一滴水”的足迹。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彭红霞

湘东第一户人家

千金不换,八旬老人毕生守护浏阳河源头

06、07版走读浏阳-7.jpg

80岁的鲁承英家是最靠近浏阳河源头的一户人家,不少人出重金想要购房,但他都拒绝了,这山间的一草一物,丰盈了他的岁月,而保护浏阳河源头也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3月2日,阴雨连绵。采访车从大围山集镇往北驶去,目的地是当地乃至老浏阳人更为熟悉的原白沙乡千秋村,现浏河源村。

“浏河源”,三个字标注着这里与浏阳河的特殊关系。这个位于大围山麓的村子,确实是浏阳河主脉大溪河的发源地。

近年来,随着“浏河源”的传开,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偏僻的山村,来探寻浏阳河源头的魅力。因为是最靠近浏阳河源头的一户人家,又有浏河源村社前组1号的门牌加持,村民鲁承英家成了网红“湘东第一户”“浏河源第一家”。

“人最多的时候是前年五一、国庆,一天有三百多人。”描述当时的盛况,鲁承英眼里泛光,“大巴车来了4辆,小车30几辆,我这屋里全是人。”

大家把帐篷搭在他家屋檐下、地坪里,甚至门前路上,有的一连住了几天。老两口没力气做饭招待,游客们自带食材、自己下厨,摆起了流水席。

这是老屋,甚至整个山冲里人气的巅峰。

从久居山冲最末端,到客似云来,这种逆袭,是80岁的鲁承英没想到的。就像他没想到社会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他在35年前为两个儿子建造的两层大屋,会随着儿孙们走出山村而空置下来。

他更没想到的是,因为最靠近浏阳河源头,他这栋“过时”的传统湘东民居,居然会有人争相要买。

“前年有人出了68.8万元,今年正月初六又来了人,开价100万元,还说随时打电话给他。”价码再高,对鲁承英老两口来讲都只是数字。

故土难离,千金不换。山间岁月长。自上世纪70年代迁入这个山村,他们就习惯了山里的生活。早年,靠着养牛、养羊、养猪、养鸡,靠山吃山,发奋拉扯3个儿女长大。近年,体力跟不上了,加上为了保护浏阳河的源头活水,他响应号召,不再养牛、羊、猪。闲下来,除了投喂几十只土鸡,种点菜供应城里的儿子,老两口哪儿也不去,保护浏阳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活儿。

在后盾单位长沙市民政局和长房集团的支持下,从2018年起,浏河源村着手围绕浏阳河源头开发生态旅游,目前已经修建了游步道、阶梯、木桥、凉亭。从那时起,鲁承英每隔几天便进山清扫,未曾间断。

他清楚,不管是蜂拥而至的游客,还是不断加码的买家,冲的都是“浏河源”这块金字招牌。他从排长队进山的车辆,看到了盘活资源发展旅游对乡亲们致富的重要性;他从游客们纷纷用大容量的塑料瓶盛山泉水离开,看到了保护一泓碧水的意义,“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带记者前往浏阳河源头的过程中,老人家健步如飞。山涧里,遍布冰川运动留下的漂砾,或高十米之巨,或小如鹅卵,都被磨圆了棱角,时光仿佛静止在巨石翻腾的最后一刻,向世人述说着“浏河源”的特别之处。随着山势落差的变化,山泉时而叮咚轻吟,时而轰鸣奔涌,从数百万年前开始,涓流在峡谷汇聚,成为大溪河的发端,再注入浏阳河,经湘江,奔腾向海。水流在基岩上冲刷出光滑的凹槽,印刻着光阴变迁。

因为山林的茂盛和水气的氤氲,空气和泉水一样清新冷冽。而时节的更替,在这里更为明显。

“昨天有人说路边有蛇,我赶紧来看。”鲁承英告诉记者,他现场查看后,推测这条蛇应该是错判了出山的时令,被低温冻僵了,便用棍子把蛇挑到一个藏薯洞里。扒开洞口的茅草,那条被他救下的蛇果然还躺在洞里,没有动静。“等温度上升,它就会走。”老人的良善淳厚,就像这大山。

几十年来,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物,伴随着他的人生,丰盈着他的岁月,也是他要继续守护的理由。

起于高山湿地

源自第四纪冰川,孕育伟大浏阳河

06、07版走读浏阳-10.jpg

祷泉湖湿地岸上的那一眼源头古井,成为了到大围山旅游的打卡地。

任何一条伟大的河流都是从涓涓细流开始的。

跟大溪河一样,浏阳河的另一条主脉小溪河,同样发源于大围山。就如所有的分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两者顺着山势的不同方向分别,开启了各自的旅程,形成了浏阳河流域的大、小溪河,最终又在高坪镇双江口汇合,从而让浏阳河变得恢弘起来。

据考证,小溪河的发源地位于大围山主峰七星峰(海拔1607.9米)的南侧,得名祷泉湖,是一片名副其实的高山湿地。起于高山之巅,让小溪河源头比养在深山的大溪河源头更加宽广大气。

在七星岭下,立着一块刻有“浏阳河源头”的巨石,石头后方的山间盆地,便是祷泉湖湿地。沿着游道前行,湿地岸上有一眼源头古井,成为到大围山旅游的打卡地。

根据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在附近公布的景点信息,祷泉湖湿地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冰窖遗址,间冰期冰雪融化后形成高山湿地,浏阳河“第一滴水”便是从祷泉湖流出。

祷泉湖为缓坡宽底的U形宽谷,面积约20.8万平方米,海拔1500米。其湿地面积之大、海拔之高,省内罕见,是典型的高山沼泽湿地。也是浏阳河流域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生物最为丰富的源头,被列入浏阳市政府重点保护湿地。

昨天下午,记者沿着湿地区域放置的垫脚石步入其中,湿地三面环山,静静地依偎在湘东最高峰七星峰的怀抱里。湿地的土质主要是细小的砂砾,由于水的浸润充盈,地面显得非常松软且有弹性,一脚踩下去,鞋子周围便汩汩冒水。

山下已是繁花似锦,但由于高海拔,山上仍然一片萧瑟,野旷天低,泉水流淌时发出的或婉转、或欢快的歌唱,在寂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湿地周围漫山的白檀似乎还未苏醒,仍然是光杆司令,而高山杜鹃则刚刚萌生细小的花骨朵。

或许是水的缘故,湿地里的小世界却是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看上去草木枯黄,在地表,苔藓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随手扯起一把,长度竟达十几厘米,厚厚的软软的铺陈开来,像吸饱了水分的棉絮。嫩绿的小草已经冒尖,不知名的植物叶片格外肥大。在一处处积水形成的水洼里,小拇指粗的蝌蚪或细长的鱼仔肆意冲撞,给水体增添了许多活力。水洼被一条条小溪串联起来,溪流底部绿色的水草,因为流水的保护,还是绿绿的模样,张扬地延展着。

伸手掬起溪水,也许是因为时刻感触着深厚大山的体温,水的温度并没有鲁承英家后山峡谷的水那般清冽逼人。这自然也有节气的缘故,要知道,在3个月前的2020年12月29日11时至12月30日11时,在大围山上观测到全省最低温,罕见的-10.4℃。

陪同记者游览湿地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作人员郭秀芝介绍,由于大围山海拔高,因此,每年浏阳的第一场雪也下在大围山,湿地的溪流也会被冻住。银装素裹的大围山,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高山容易阻挡气流形成降雨,这也是为什么大围山上的天气格外多变、格外容易下雨的缘故。眼下,因为水的滋养,经历了冰雪封冻的湿地生物链比周围山上的高山灌木更早一步恢复生机,也更快一步迸发活力。

静水流深,湿地也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饱吸着雨水和汩汩流水,常年不曾干涸。经由湿地绵密的蓄积、过滤,在东边倾斜的一侧侵蚀出一条明显粗壮一些的溪流,一路欢歌流下山。

与大溪河源头山涧一样,祷泉湖湿地也保存着大小不一的漂砾,配合着被冰川消融时侵蚀雕刻出的雄奇山体,演绎着数百万年间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壮美史诗。

大围山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冰窖、冰斗、U形谷等形成的汇水洼地、谷地很多,类似祷泉湖的湿地就有13处,成为河流的开端。据媒体报道,省地理地质专家童潜明教授经过专门考察后发现,大围山有华南地区最全面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经过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冰川融化冲刷和岩石分化,形成了冰臼、羊背石刻痕、花岗岩球状风化等丰富而罕有的地质现象,还有着华南地区最全面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童潜明教授曾感慨:“一条河流承载着如此丰富多彩的地质资源,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没有冰川运动,就没有浏阳河源头的猛烈、刚勇与传奇。大围山孕育了伟大的母亲河浏阳河,而浏阳河又塑造了广袤的冲积平原,让浏阳人逐水而居有了如今的繁华。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