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脱下绿军装,脱下绿军装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10-30 10:18:13
微浏阳
—分享—

集里街道“外来户”以真心真情啃下脱贫“硬骨头”

05版集里牢记嘱托-3.jpg

黎田增(右一右一))给合盛村的贫困户送来鸡苗盛村的贫困户送来鸡苗。。合盛村供图

“阿姨,您和叔叔现在在家吗?”“没有,我们在红薯地里,要不我回来一趟?”“不用,你们先忙,我过来找你们。”挂完电话,黎田增从集里街道合盛村村部驱车出发,沿着村道直行,过了几个岔路口后,驶入一条蜿蜒崎岖的小道,一路颠簸来到了贫困户罗霞初家的红薯地。

“没想到你还能找到这里,中午去我家里吃饭呀!”一见到黎田增,罗霞初的老伴李友珍就迎上来热情地招呼着。

黎田增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老家在广东省湛江市,于2017年年底转业到浏阳市委老干部局工作。2018年2月,他接任合盛村驻村第一书记。这个有着广东口音的“外来户”,一开始并不被村民信任,但他始终认真负责,走村入户倾听需求,以真心、真情和群众打成一片,成功啃下了脱贫攻坚“硬骨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胡吉星

脱下绿军装,投身红土地

拖着病腿一个多星期访遍全村贫困户

来到浏阳之前,黎田增曾在广东汕头市的某野战部队服役,一身绿军装穿了13年。因在部队受伤致残,2017年年底,他转业至爱人的户籍所在地——浏阳,并进入市委老干部局工作。

到新单位报到没多久,黎田增接到了组织委派的下乡扶贫任务。刚脱下绿军装,又投身浏阳这片红土地。2018年2月,黎田增成为合盛村驻村第一书记。初次踏上这片土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习惯和听不懂的浏阳方言,一度让他无所适从。

“战场”在变,作风不变。黎田增的右脚踝关节被诊断为剥脱性骨软骨炎,医生提醒他要多休息,如果频繁走动可能会加速骨质的磨损和骨头的坏死。然而,为尽快了解贫困户的情况,他充分发挥军转干部领导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作风顽强的优势,始终按照“沉下身子,摸清底数”的要求来开展工作。

每天,黎田增拖着一条病腿和村干部走村入户,穿行在田间地头,和贫困户拉家常、问冷暖,了解致贫原因,倾听诉求心声,把村情民意摸清吃透。针对不同的贫困户,他分门别类地做好记录,根据一户一册一卡的原则,分析各户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

正是通过这种细致入微地摸底排查,黎田增只花了1个多星期,就对全村的46户(动态调整后现为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全面的了解。而对于黎田增这名工作认真、踏实肯干的“外来户”,村民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开始时的不太信任变为发自内心地认可。

如今,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走在乡间小道上,只要黎田增一露面,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双管齐下

领着贫困群众干出一番新天地

说起现在的生活,罗霞初和李友珍老两口觉得要比以前踏实很多。“这两年,真的要感谢他对我们家的关心和照顾,今年不仅送来了40只鸡苗,还帮我老伴在村上找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个月有500元工资。加上自己种植的1.5亩红薯和政府的低保,现在一家人吃穿不愁了。”

年过七旬的罗霞初一家三口,儿子患尿毒症不幸逝世,儿媳离家出走,孙女正在念高二,家庭十分困难。黎田增到合盛村后,结合罗霞初家的实际情况,引导他养殖土鸡、种植红薯,通过发展产业来增强“造血”功能。同时,他还将李友珍安置到公益性岗位,负责村部的卫生清洁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就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原有的帮扶措施上,合盛村始终坚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双管齐下”,主动问需于民,倾听贫困户的发展意愿,持之以恒打好“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夫”,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我们指导有条件、有发展产业项目意愿的16户贫困户签约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同时积极指导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39户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或参加就业扶贫项目。”黎田增说,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带动下,全村已有3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剩余5户也将于今年全部实现脱贫。

合盛村取得的可喜变化,是集里街道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集里街道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坚持贫困群众的危房改造应改尽改,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就医就业扶贫政策,针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临难不惧、迎难而上、破难前行,带动贫困户稳步增收。

从2014年到2019年底,集里街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96户854人减至28户35人,剩余的贫困人口也将于今年全部实现脱贫,所有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5000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特写·脱贫故事

在扶贫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帮扶下

从住无所居到安居乐业,贫困户靠勤劳的双手脱贫

“今年种了10余亩水稻,预计能收获谷子上万斤。”近日,合盛村檀树组,6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甘大成趁着晴好天气,在自家的水泥前坪一遍遍翻晒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在扶贫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帮扶下,靠着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一家人从之前的住无所居到如今已实现了安居乐业。

2014年,甘大成的孙女被确诊为白血病,为给孩子治病,一家人辗转各大医院,几年下来,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20余万元的外债。

祸不单行,2017年7月,受持续暴雨天气影响,甘大成家的房屋后发生山体滑坡,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甘大成原本债台高筑的家雪上加霜。“房子倒塌后,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连一套换洗的衣服都没了。”

甘大成家的不幸遭遇,得到了集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合盛村支村两委的高度重视。

2017年,甘大成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后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连串的精准扶贫举措接踵而至。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以及帮扶单位的倾情帮助,甘大成又重新建起了一栋新房,一家人住无所居的困难彻底解决;他和家人有低保,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负担;在健康扶贫政策下,患有白血病的孙女可以享受农村贫困住院患者高比例的医保报销。如今,经过积极的治疗,甘大成的孙女恢复情况良好。

紧接着,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甘大成还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搭起了牛棚,发展起黄牛养殖产业,“2018年养了4头牛,2019年养了6头,今年受疫情影响,养了3头。”同时,他还种植了10余亩水稻,不断丰富和壮大着自己的产业。另外,经扶贫干部介绍,甘大成的妻子在花炮厂找到了工作,每年也能增加上万元的收入。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工作队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一家人哪里能这么快过上现在的日子!”甘大成说,自己将继续坚定信心、辛勤劳动,靠双手努力奋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