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稻+鱼”产业带富228户贫困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9-11 10:56:31
微浏阳
—分享—

社港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新路径

浏阳日报讯(见习记者蒋萌萌)又是一年丰收季。位于社港镇丹霞村的长沙市阡陌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稻+鱼”基地里,微风吹过,金色稻浪随风起舞;稻田的养鱼沟里,鱼儿欢快跃动,泛起阵阵涟漪。在这里,种植和养殖不再各行其道,而是互补叠加,释放出“1+1>2”的效应。

日前,记者沿着田垄走进基地,基地负责人潘育仁正忙着割草喂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这批产品早已通过预定的形式销售完毕,去年通过销售大米、草鱼和甲鱼等,基地收入超过100万元,今年预计还会迈上新台阶。”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潘育仁回到老家丹霞村。他发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本来就有限的田地出现了抛荒现象,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潘育仁便想从这里做点文章出来。

说干就干,潘育仁和同村的徐来、徐兰贵一拍即合,决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丹霞村的土地以及优质的水资源,开展“稻+鱼”生态养殖。2015年年底,从外地取经归来的三人成立长沙市阡陌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40余亩农田,正式启动“稻+鱼”基地建设。

实现“稻+鱼”共生,这条新路布满崎岖,但他们迎难而上,将难题各个击破。经过近5年的探索,现在“稻+鱼”基地已经趋于成熟:鱼类为水稻除草、灭虫、增肥;水稻则为鱼类防暑降温,稻花还能喂鱼……稻鱼立体种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出生物链的作用,节省稻作劳动力和生产支出,因为极少使用农药化肥,鱼和大米的品质更好、效益更高。

如今,潘育仁的“稻+鱼”基地从1个变成3个,面积也从最初的40多亩拓展到260亩。稻田里除了最初的草鱼、甲鱼外,还增加了田螺、鲢鱼、鲫鱼、麦穗鱼等10多个种类,并基本实现自我繁殖、平衡共生,且实现了每亩最少增收1.5万元,远远超过传统水稻种植的收益。

看着潘育仁的“稻+鱼”产业发展红火,越来越多村民想要加入进来。对此,潘育仁也是十分欢迎,“最初就是想为家乡发展作点贡献,现在不管是散户还是大户,我们都乐意进行技术指导。”

“前两年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发展‘稻+鱼’产业,在潘育仁的技术帮扶下,现在靠水稻产出和销售草鱼每亩就能增收5000元。”徐迎春是较早加入的农户之一,他笑着说,明年甲鱼开始销售后将实现每亩增收1.5万元。现在,潘育仁的基地以“自己种植+技术指导”“土地承包+务工”“合作种植+平分利润”等3种模式,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仅我们村就有70多户农户在发展这个产业,基地还为村上提供了7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丹霞村党总支书记徐建国说,潘育仁为村民免费提供了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新道路。

“去年带动社港镇3个村的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态种养业,为他们免费提供种子采购、技术指导以及销售渠道。今年有10个村的2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这一特色扶贫产业中来,每户预计最少增收5000元。”社港镇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加大对“稻+鱼”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