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历史装进“流动博物馆”5年讲好400场“浏阳故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0-01-06 14:26:15
微浏阳
—分享—

07???-3.jpg

浏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金刚中学为学生讲解流动博物馆展板上的内容。浏阳市博物馆供图

追梦人:浏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共15人,年龄从23至45岁不等,男女皆有。

感想:我们将办好流动博物馆作为职责和义务,用心来耕耘。希望我们的出现,为更多人打开对浏阳文史认知的大门,认识到对未来肩负使命的责任感。

“浏阳古乐是集礼、乐、歌、舞为一体,汇聚地方特色,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刚才我们通过介绍礼、乐、歌、舞来充分展示浏阳祭孔古乐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现在我们需要介绍浏阳古乐中所独有的乐器——匏埙。匏指的就是葫芦,八音中的匏音,在秦代时就中断了,失传了近两千年。直到清朝时,浏阳人邱之稑通过20年的摸索与研究,终于制成了古乐中独有的匏埙,恢复了古乐的完整性……”

2019年12月31日,长沙市博物馆报告大厅内座无虚席,“2014—2019年度长沙市博物馆、纪念馆教育项目优秀案例”现场案列分享会在此举行。

“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仅使文物‘活’了,更让博物馆文化和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220场展览,400多场讲座,浏阳市博物馆的讲解员李娜讲述了团队在这5年里是如何“讲浏阳故事的”,赢得了台下评委的高度评价和阵阵掌声。不负众望,浏阳流动博物馆活动不仅获评了“2014—2019年度长沙市博物馆、纪念馆教育项目十佳案例”,更被长沙市社会科学家联合会评为优秀。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初心

将浏阳历史装进“流动博物馆”

石刀上的孔是干什么用的?蛙纹大铙有何特殊?清代浏阳哪里最繁荣?

时间退回到2015年11月9日。沿溪镇沙龙村村委会,村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开放课”。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这堂课的老师来自浏阳市博物馆,“课堂教具”是26块大型展板,授课内容则是“珍贵文物”和“多彩非遗”两大主题。

“我们从馆藏文物中挑选了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浏阳出土而现藏于其它场馆的珍贵文物,分为上古先民、先秦礼乐和世俗情怀三大篇章,共100件。‘多彩非遗’展示了浏阳已入选的3项国家级‘非遗’,6项长沙市‘非遗’,26项浏阳市‘非遗’,重点展示了浏阳花炮和浏阳菊花石的制作工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另外还包括浏阳夏布、浏阳客家山歌、浏阳花鼓戏、浏阳油纸伞、南乡舞狮等传统民俗技艺……”

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刀、商周时期的蛙纹大铙、明清的瓷器玉器、近代的票证……展板上,百余件珍贵文物的精美图展让这些“村民学生”兴致盎然,被激发的好奇心让他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是浏阳市流动博物馆对外展出的一个缩影。

“在当时,140余万浏阳市民,知道浏阳市博物馆的非常少。”忆及几年前的状况,浏阳市博物馆馆长寻春林感慨不已:在启动流动博物馆活动的前一年,浏阳市博物馆刚从浏阳市文物局单列出来。因为没有实体馆,工作人员们只能挤在文庙办公。

可与现实窘境形成对比的是,在浏阳这50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出了30位开国将军,也打响过秋收起义的枪声。同样,千年古县浏阳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馆藏文物多达9300余件。

如何让这些文物活起来?又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烈们的爱国精神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与弘扬出去?

“既然够不着实物馆,那我们就让博物馆走出去!”其时,熊波正担任浏阳市博物馆的开放部主任。大家一合计,决定采取流动博物馆的形式来讲述这些浏阳故事。办展览的同时,配备现场讲解和相关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包含了对浏阳文庙、浏阳古乐以及浏阳名人谭嗣同、王震等的详细介绍。

“当时那些展板非常笨重,搬上搬下十分费力。每一场展览,我们都要出动八九个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乡镇街道、企业、社区、中学,看着展板前那挨挨挤挤的身影及课堂上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熊波表示再累再麻烦都值得。

坚持

5年办展览200多场、开展讲座400多场,惠及30万人次

“1898年9月24日,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已经开始下令抓捕维新人士了,也就是说谭嗣同是在自己很可能要大难临头的时候写下的这四封信。可谁能想到,这一天竟然真的成了他被捕入狱的日子。生死关头,一般人都会选择逃跑先保命再说,但是谭嗣同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2019年12月11日,浏阳一中高新区实验中学乡村少年宫。台上,讲解员冷雨香就着PPT将《谭嗣同的最后四封信》讲得声情并茂;台下,学生们仿佛随着讲解员的声音穿越到了120余年前,久久沉浸在谭嗣同的故事中……

“到目前为止,流动博物馆增加到了39块展板,精心制作了《珍贵文物》《多彩非遗》《红色经典》三个展区;而讲座内容,则包含了人物类与历史文化类等,课件多达几十个。每一次活动都要化静态文物为动态文物,把浏阳的馆藏文物和浏阳的优秀人物事迹做成展板和课件,进行讲解和宣传。”冷雨香说。

《民国先觉——谭嗣同》《王震的一封家书》《践行永不叛党誓言的革命伉俪》《浏阳地名的故事》《浏阳人的来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更要让文化说话。从2015年上半年举办第一场流动博物馆活动以来,参与流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都将这个理念深深带入自己的工作中。几乎是变着法儿,讲解员们力图将这些浏阳故事讲得生动而吸引人。

“为了撰写好课件,我们不仅邀请湖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指导培训,还将写好的课件拿出来请专家学者挑刺。”聊及这5年的坚持,讲解员刘琴则表示“大家使尽了浑身解数”,往往一个课件的故事文本就要修改十余次,而一个PPT为了精益求精也是翻来覆去修改,“每一次的流动下乡活动,都需要讲解员们自己提前和学校、社区、企业等联系好,确定好展板摆放位置和上课时间。”

“浏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学生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乡土历史教育课!希望这个流动博物馆能够一直办下去!”“今天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了更多浏阳人的故事。身为浏阳人,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期待我长大后也能够为建设家乡浏阳出力!”一场场流动博物馆活动获得好评如潮。

“我们的博物馆新馆还在筹备中,普通民众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生没有条件来感受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我们这样把展板和课件送到社区,送进教室,他们会乐于接受,从中受益。”轻轻翻动着留言本,寻春林感慨不已:5年来,流动博物馆的展板都更新好几次了,为了流动博物馆活动的举办,博物馆共送展览220余场、讲座400多场,惠及群众和学生30余万人次,“最让人欣慰的是留言本上那一句句质朴而真诚的留言与好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