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洲大地遥望故乡月,他要用一条小鱼撬动大产业

编辑:戴鹏 2019-09-12 10:36:13
微浏阳
—分享—

苏正明(右一)在现场指导津巴布韦当地民众养鱼。受访者供图
 
  明天就是中秋节,在15000公里外的津巴布韦,苏正明正在当地一年最热的天气下,指导黑人兄弟放干池塘的水,日晒消毒,为鱼儿越冬(当地只有夏、冬两季)做准备。
 
  作为第三期中国援助津巴布韦高级农业专家组成员,苏正明踏上非洲大地已整整10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目睹津巴布韦的落后,让这位水产专家横下心来,一定不辱使命,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一条小鱼撬动大产业,“不让非洲鱼儿高产,决不收兵。”
 
  在万家团圆时,苏正明和其他援非专家们的中秋节,没有月饼,有的是干不完的工作。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
 
  主动要求从机关调到池塘边
 
  以掌握情况发挥自身优势
 
  去年11月8日,第三期中国援助津巴布韦高级农业专家组共10人抵达津巴布韦,正式开启为期三年的援非工作。其中,浏阳人苏正明是唯一一位湖南人。
 
  苏正明主要负责畜牧水产试点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推广先进的水产技术和经验,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不过,没多久,他就主动申请从津巴布韦农业部机关调到最基层的养殖基地去,“只有到塘边上,才能掌握实际情况,才能发挥我的实践经验。”
 
  虽然对当地落后的状况有初步了解,但现实还是让苏正明极其震撼——苏正明眼前,该国国家级水产研究所的基地共有47口池塘,“水面加起来却不到8亩,最小的池塘连一辆两厢车都放不下。”
 
  不仅面积小,水源也是大难题。当地只有夏、冬两季,夏季多雨,冬季却一滴雨都不下。加上土地是砂性土,不能保水,所以只能利用一个小水库在夏季蓄水后,慢慢灌到池塘里。为了保水,要在池塘底部垫薄膜,“用水泥硬化最理想,但没有钱。”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苏正明搞培训、抓实践,教当地农民养鱼,目前三期培训班已经培训161人,受到津巴布韦农业部的高度肯定。此外,他还挤时间针对津巴布韦水产情况、存在问题及根源、改进措施等写了4篇调研报告送呈中国农业农村部参考。
 
  力争中国先进农业理念
 
  重塑津巴布韦“面包篮子”美誉
 
  因多方原因,即使专家组驻地在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白天照样停电断网,可见工作、生活条件之难。
 
  抛开当地条件,援非不仅技术上要层层考核,还要过英语关。虽然从2003年起,苏正明陆续学了一点英语,但为了能用英语听说读写,出发前,他参加了集中培训,还挤时间练习。在技术上,他也不断精进,晋升为水产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
 
  实际上,去年援非时,苏正明已经53岁了。“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经验相对丰富,能抗压,所以国家需要。”
 
  因此,即使艰苦,苏正明仍甘之如饴,“这里发展潜力很大,我很充实,也很开心。”当地对先进技术非常渴求,这令他越发觉得中国专家组工作之重要。9月10日晚9时30分(当地时间下午3时30分),记者通过微信跟苏正明联系时,他正在池塘边指挥转运鱼苗。
 
  “中秋节能吃到月饼吗?”对于即将在非洲过第一个中秋节,苏正明说没有过节的概念和氛围,“也没有假,中秋那天我们会在基地,要么搞示范,要么搞调研。”
 
  “一年一小步,三年大变样。”苏正明表示,将和其他专家一道,充分发挥中国援助力量,并根据当地实际,用中国先进农业理念,实现津巴布韦农业强大的梦想,帮他们重塑非洲南部“面包篮子”的美誉和地位。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