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承30载的老月饼,咬一口,满齿余香

编辑:戴鹏 2019-09-12 10:39:17
微浏阳
—分享—

月饼在陶本根手中迅速被罗列得整整齐齐,送去烘烤间了。记者彭红霞
 
  四兄妹守护传承
 
  中秋,一个承载着特殊情怀的日子,它离不开团圆、望月、吃月饼。“70后”“80后”印象最深的是用透明包装纸包着的月饼,馅料是花生和冰糖,一口咬下去,许多饼皮掉下来,必须用手接着。
 
  许多浏阳人追寻着这种记忆中的味道,找到了在淮川街道城东社区城东新村做月饼的陶氏一家。
 
  陶本根今年65岁,他做了近30年的“老月饼”,尽管时间推移,他和三个弟弟妹妹仍在用心守护着这份老传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坚守纯手工守护记忆中的老味道
 
  9月11日,城东新村,陶本根的作坊门口已经围着不少人。“来5斤饼”“来10斤饼”的喊声此起彼伏,重复率最高的依旧是麻绒月饼、葱油饼和生糖月饼。这些每年都备受追捧的老月饼,藏着记忆的味道。
 
  一扇推移门阻挡了顾客的热情,里间,陶本根正专心做着月饼。传统的老月饼由面粉、蜂蜜、油脂、白糖等通过不同比例调和制作,它被业内统称为“酥皮月饼”,显而易见“酥皮”就是它最特别的地方,每咬一口都有许多皮掉下来,这也是它和“广式月饼”最大的区别。另外,“老月饼”属于纯手工制作,十分考验手上功夫,它和“广式月饼”不同,不需要印模成型。
 
  “我这个步骤是在做饼皮。”陶本根正擀着面粉团,底下的饼皮随着他的力道不断松软而变宽。擀皮看着容易,却必须要用巧劲、暗劲,不然形状不好看,口感也会变。很快陶本根手下的面团就变成了方方正正的饼皮,不管厚度还是长宽都极为匀称,近30年的功底可见一斑。
 
  饼皮劲道适度后,被陶本根卷成一根圆柱形,他两手翻飞,一抓一掐,就抓出了许多小团,让人惊叹的是,这些包裹馅料的饼团每块都不多不少,这样的精准度,来自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又快又准,比电子秤方便多了。
 
  月饼填馅也是个技术活,别小瞧掌心大小的一个月饼,真正成型出来后,月饼切开四周都是厚度一致的。只见它们在陶本根手中迅速被罗列得整整齐齐,送去烘烤间了。
 
  传承研发创新品种,传承一颗匠心
 
  浏阳人喜爱老月饼,以至于他们不断追随着陶本根而来。陶氏四兄妹的月饼作坊换了四个地方,每换一处,老顾客还是闻香而来。
 
  “我很感恩,这也是我放不下老月饼的原因。”陶本根说。1988年,他在“老友谊”(原友谊公司)学习做糕点,月饼、汤圆、包子……请的都是长沙、上海极为有名的师傅,很多手法都是“百年传承”。在老师们的细心教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制作各类糕点的技巧,并且接管了友谊公司名下的食品厂。
 
  陶本根的手艺很受肯定,记得某年中秋,他们食品厂准备了7000斤月饼,3天就卖完了。
 
  2000年企业改制,陶本根下岗。休整两年后,他放不下做糕点的手艺,开始专做月饼。做饼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技术,还有那无法抛却的情怀。这一点在许多浏阳朋友心中有共鸣。居民王月娥说,她每年都会和姐妹们到陶师傅这里来买月饼,吃着这种老月饼,更有节日氛围。
 
  “老月饼”是陶氏的招牌,但不是唯一。今年他们推出了一个新品“蛋黄酥”。陶本根的弟弟陶本来说,他们四兄妹的平均年龄都已经接近60岁了,每年中秋,都会撸起袖子和大家准时相约“老味道”,但是年纪一大还能做多久呢?幸而他们的下一辈也接手了他们的工艺,就是在年轻一辈的建议下,陶本根推出了“蛋黄酥”。
 
  “研发创新是对市场的对接,更是对老味道的传承。”陶本根感叹说,只要坚守初心和匠心,还给人们的,永远都是最真实的味道,最难忘的乡愁。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