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禁止声音外放,学习昆明地铁好榜样

编辑:戴鹏 2019-09-09 16:06:33
微浏阳
—分享—
 
  靠约束促文明,确实是当前不得已的手段。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不管是昆明的禁止声音外放,还是浏阳等地的禁鸣,在征求意见阶段都得到了社会普遍的支持。既然有人还在抗拒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用落后的言行举止给他人带来困扰,那么监管上就有责任拉他们一把,让他们懂得,一个秩序井然,文明向上的社会才是我们需要的。
 
  董怀国
 
  近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规定引发了网友的热议,那就是,乘坐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能外放声音。虽然这规定还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但是从其能够被提出来、社会反响热烈,点赞和支持的意见占据压倒性优势看来,要最终通过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噪声干扰(甚至是污染)在我们身边实在是太常见了,工地、马路、商场、餐厅、小区内,我们每天都身处其中,只是好歹在夜深了才会有几个小时的消停——有时还不一定,吵得过分大家实在受不了了,还得惊动城管等部门帮“了难”。一个无须讳言的事实是,其实大家都对身边的噪声不堪其扰,而真正会提出来纠正他人不当做法的,又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提出来,结果也大概可以想见——得罪人,被人家气忿忿反怼。没办法,大环境如此。
 
  原来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需要忍受的是部分人高声喧哗、一些小孩追打嬉闹、拿着手机大声通话等等,如今网络发达了,手游泛滥,短视频肆虐,玩家全然不顾公共交通上其他人的感受,只顾沉浸其中。甚至有的人还要将音量调到最大去享受所谓的刺激,这又将乱象提升了一个层级。现在,昆明市要对地铁内的电子设备“下手”,可谓是针对旧的噪声污染还在困扰人们的生活,新的污染又产生的忍无可忍。
 
  我相信,任何人不管他怎样爱玩爱闹,总会有需要安静的时候,这时外界的任何打扰都会让他就觉得难以接受。那么,我们在公共场合交谈的时候,为什么要用那么大声音呢?在就餐的时候,为什么要毫无顾忌地砸吧砸吧嘴呢?说到底,就是极端讨厌被人家打扰而全然不觉得自己打扰到了人家,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基本素质。如果说我们被身边的噪声打扰是当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说明我们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但是,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形成的。针对当前较多的不文明现象,有专家提出来,通过宣传提升公民素质,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才是治本之道。我以为,从根本上来说,不文明现象当然需要通过公民个人文明素质的提升来改变,宣传、倡导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鉴于某些人身上的陋习根深蒂固,而且对他们进行的文明劝导还常常遭遇抵制,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强化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有力的约束促进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昆明的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乘客守则,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浏阳的交警前不久也在相关路段安放监测设备开始了禁鸣,这是政府部门在强力推动治理噪声污染,值得我们称道。但是由此生发开来,小区里开得震天响的喇叭怎么办?的士车上你来我往的对讲电台怎么办?超市里旁若无人的高声喧哗怎么办?我希望所有的领域都能够有人出来负责,在正面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强力推动,形成全民共建社会文明的氛围。
 
  靠约束促文明,确实是当前不得已的手段。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不管是昆明的禁止声音外放,还是浏阳等地的禁鸣,在征求意见阶段都得到了社会普遍的支持。既然有人还在抗拒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用落后的言行举止给他人带来困扰,那么监管上就有责任拉他们一把,让他们懂得,一个秩序井然、文明向上的社会才是我们需要的。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