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8月10日上午9时许,在碧景湾小区的游泳池内,伴随着游泳教练的口令,来自荷花街道各村(社区)的孩子,借助浮板正在进行蛙泳基础动作练习,泳池内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8月13日《浏阳日报》)
这几年,溺水死亡事故屡有发生,这与学生不会游泳大有关联,业已成为绕不开的社会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荷花街道启动“海豚计划”公益游泳培训,这是未雨绸缪的生命关怀,其积极意义无需赘言。
“人人学游泳”并不缺社会共识,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至少有几重问题值得重视:一者,如何学得更放心?除了要择优授牌公示一批社会化游泳场馆外,还应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进一步完善游泳课程培训机制。二者,如何游得更安心?游泳是一项高危险性项目,在规范培训课程的同时,更要运用技防监控、智能网络等手段加强对场馆的实时监管和科学监测,同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真正将游泳潜在的危险降到“零”。
当然,学会游泳只是第一步,学会以后去哪里游泳同样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就有赖于加快构建完善的“亲水体系”。一方面,可结合小区配套设施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等,通过政府主导、社会主力、市场主体的模式,加快建设一批收费低廉的游泳场馆,尤其要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多建小区游泳池;另一方面,对现有游泳场馆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体彩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途径降低“门槛”,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走得进、留得住、玩得尽兴。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举办游泳比赛、急救知识培训等途径,让学生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游泳技能,从而在人生搏击中练就各种本领。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