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围山镇金钟桥村,谢武作为“暑假学堂”的老师,也是本地的一名北大学生给学生们讲课。记者张迪
“已经是开课的最后一天了,同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暑期课堂的管理模式,而且都能遵守规则,点赞!从他们身上,一如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向往。明年、后年、大后年……希望金钟桥这个暑期学堂能够一直坚持下去。”7月31日是北大学生谢武在老家大围山镇金钟桥村暑期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收拾好教具后,谢武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给50多位孩子做了“学期总结”。
从11年前开始,大围山镇金钟桥村便开始举行“暑期学堂”,由大学生义务带领当地的中小学生一起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暑期时光。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村里的暑期学堂已经连续办了11届
“纸盒是可回收垃圾,剩饭剩菜和果皮果核是湿垃圾,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八岁的罗浩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暑假,他除了功课,还学到了不少本领,垃圾分类便是其中的一项。在上户教村民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罗浩的讲解井井有条,得到了不少点赞。
“这是我在暑期学堂上学到的呢!”听着长辈们的表扬,罗浩十分自豪。这是他第三次参加村里的暑期学堂了,除了垃圾分类,他还学习到了不少其他的知识。
“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尝试做暑期学堂,到今年已经是第11年了!”2009年,当选金钟桥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刘章俊首先关注的就是村里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村里的读书氛围并不浓,走出去的大学生也屈指可数。”刘章俊说。彼时,他的表弟在北京读书,在与表弟交流的过程中,刘章俊意识到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一些差距。而缩小差距的第一关,就是需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我特意去长沙请了老师来村里授课。”刘章俊说,第一期暑期学堂结束后,刘章俊感觉这期课堂成效明显,孩子们的进步也非常大。第二期至第四期,刘章俊请的老师“升了级”,通过“软磨硬泡”,他邀来了10名北京大学的学生,请他们为村里的孩子授课、讲述外面的世界。
“原来在我心里,北京大学神秘而遥远。通过与这些北大的哥哥姐姐接触,我也在心里发誓,要考一个好学校,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从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开始,谢武便报名参加了村里的暑期学堂。在他的心里,一颗梦想的种子渐渐发了芽。
身边的榜样最动人。为了让暑期学堂能够持续办下去并且办出效果,刘章俊改变了思路:鼓励村里的大学生接下“办学”的任务,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授课全程自主。而村委会只提供场地,必要时才会进行协助管理:“效果比想象中的好很多!不管是任教的大学生还是来学习的中小学生,都非常积极。一届接一届,大家互相传递着这个接递棒,一直坚持到现在。”
梦想传递,暑期学堂让他们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之外,这个宇宙中还有很多的星球。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人类其实是最渺小的一种生物……”5月,谢武早早就做了暑假计划。回老家的第一个月,他要将时间“返回”到村里的孩子们身上。除了地理课的书本知识,谢武准备讲述自己的见闻,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他也会教孩子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诱惑。
刘昊鹏是这期暑期学堂的小老师,负责教数学。今年刚刚考上大学的他既没有去毕业旅行,也没有去打暑期工。高考刚刚结束,他便报名参加了暑期学堂活动。第一次当老师的他,非常认真地准备着上课要用的课件。
“从学生到老师,这种角色的转变也能让人更加明白这个暑期学堂的意义。”刘昊鹏说,小学时候他自己特别调皮,很是让父母头疼。9岁那一年,他第一此参加了暑期学堂,此后便再也不曾间断。在他心里,想成为站上讲台的哥哥姐姐的念头越来越强烈。“那种变化是不知不觉的,你都不知道自己突然就变成了积极上进的好孩子了。”
“一个PPT,从早上9点做到了晚上10点,只想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如何让台下的孩子听得更有兴趣?刘昊鹏选择了将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孩子们都喜欢的游戏环节中。说易行难,从台下到台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当老师的不易。
“我最喜欢暑期学堂的音乐课。”“我最喜欢舞蹈课。”廖伟兰与廖伟华是一对双胞胎,两人一连参加了七届暑期学堂。在这姐妹俩看来,这个学堂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日常的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功课外,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还会带他们唱歌、跳舞,举行趣味运动会和教给他们科普知识。对于大山里的孩子而言,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新鲜而充满趣味。
“今年一共有10名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加入授课老师的行列,全村的中小学生则来了九成以上!”聊及这个暑期学堂,刘章俊充满自豪。在他的计划里,明年,他还会同步办一个家长学堂,带动村民们一起来营造这种勤奋好学的氛围。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