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思奇在地沟里维修车辆。记者 张迪
炎炎夏日,坐上空调公交车舒适地出行时,你可曾想到:有这样一群人,冒着酷暑,一身油污,或钻到车底,或爬上车顶,或贴近高温的发动机排除故障。
他们就是公交车修理工,每日为公交车“问诊疗伤”,用精湛的技术和勤劳的汗水让公交车保持正常、安全运行。7月30日,记者走进浏阳市公共交通公司,近距离感受高温下公交车修理工的辛苦与敬业。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婷实习生吉岚
直击
高温下检修公交车地沟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金思奇对车辆部件进行维修保养。 记者 张迪
7月30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浏阳市公交公司修理基地,里面停满了等待维修、保养的车辆。修理基地虽然有遮阳顶棚,但由于空气流通不畅,炎热难耐,记者刚刚进来没几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
高温下,25岁的金思奇,正忙着检修一辆公交车的发动机。将发动机侧盖掀开后,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虽然熄了火,但还有近90℃的高温,被烫伤是常有的事。”由于操作空间狭小,金思奇只能侧着身,将手从密布的零件间隙伸进去,靠经验初步判断汽车故障的具体位置。
金思奇说,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且精密,佩戴手套会影响操作的灵活性,因此明知发动机热似“火炉”,作业时大家还是习惯徒手进行。“很容易被烫伤,但搞修理的受点小伤也是常事。”
在金思奇身后,一台大功率的排风扇正开足马力运转着,但金思奇依旧汗如雨下。满是油污的工作服已完全湿透,豆大的汗珠从他黝黑的脸颊不时滑落,用手一抹,脸上留下一道道黑痕。
检查完发动机后,金思奇又钻入公交车下的地沟中,沟内全是车上滴下来的机油。置身1.2米高的地沟之中,金思奇无法站直,只能保持着弯腰的姿势对汽车部件进行修理。“这里转身都困难,要提防头部撞上汽车零件。”金思奇一边提醒记者注意安全,手里的活没有停下,“主要是检查刹车调整臂有没有裂口,有问题就要及时更换,这些关键的部件马虎不得,一定要反复检查确认,不能留下安全隐患。”金思奇说,在地沟里他们常常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出来后往往腰酸脖子疼。
敬业
充当公交车“急救员”户外抢修争分夺秒
高温天气下公交车也容易“中暑”,因此5月至10月是公交车修理工最忙碌的时候。“车里的空调长时间使用容易‘闹别扭’,故障率相对较高。”金思奇说,现在修理基地每人一天要负责10台公交车的常规维护和一台公交车的二级保养,加班到晚上9点几乎是常态。
除了在维修基地“坐诊”,金思奇还时常要扮演公交车“急救员”的角色。7月29日下午4点多,金思奇接到报修:25路公交车在太平桥出现故障,车辆自动熄火,无法启动,一车乘客只能下车等待。
金思奇立即带上工具箱,赶往故障地点。“我听司机描述了公交车故障的大概情形,基本判断出故障原因,一路上我在脑海里拟定了维修思路。”金思奇赶到现场后,很快排查出问题所在,原来是油漏故障。
然而要排除故障更换零件必须钻入车底,当时路面的温度超过60℃。“必须要争分夺秒的修理,那么热的天,不能让乘客等太久。”金思奇钻入车底,躺在滚烫的路面上开始作业,经过半个小时的修理,车辆恢复正常,回到家里后,金思奇才发现自己的背上多处被烫伤。
“公交车维修马虎不得,它关系着乘客和司机的安全,必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金思奇说,维修公交车,技术和责任心一样都少不得。
特写
25岁的“老师傅”是怎样炼成的?
“你别看他年纪小,已经是有七八年工龄的‘老师傅’了,公交车有什么问题,他很快就能查出来。”对于金思奇,浏阳市公交公司维修技术骨干潘卫中赞不绝口,“这个伢子舍得吃苦,勤于钻研,遇到难题愿意耐着性子去磨。”
公交车修理每日与油污相伴,不但工作强度大,还要忍受酷暑和寒冬,很多年轻人对于这个职业都望而却步,金思奇为何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呢?
“我觉得心态很关键,其实对我来说,这份工作并不是在‘熬’或者在‘忍受’,而是学习一门技术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金思奇笑着说,从事汽修行业,虽然辛苦,但修理技术是有门槛的,只要吃得苦,肯钻研,都是有回报的。“技术提升了,自己也就更有竞争力,不会被社会轻易淘汰。”
交谈中,金思奇对于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闲暇时间,他常常抱着汽修专业课本,钻研琢磨汽修技术,“遇到不懂的,我还经常给汽车厂商打电话,请教车辆修理的难题。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