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游戏障碍也是一种病,9岁至12岁孩子是高危人群
“没看到我在玩游戏么?别来吵我,不吃!”14岁的小宇玩游戏时,听到母亲张女士前来叫他吃饭,便不耐烦地发起了脾气。“他沉迷游戏有3年时间了,每天要玩五六个小时。”张女士无奈地说道。
连续12个月对游戏行为失去控制,强行停止游戏行为时出现情绪失控、精神萎靡等情况……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病学副主任医师曹觉芹介绍,小宇的症状符合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在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游戏障碍(也就是俗称的游戏成瘾)”已被认定为疾病。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雅静
14岁少年沉迷游戏,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玩游戏
暑假到来,没有了课堂和老师的约束,小宇每天手机不离手,沉迷于玩游戏。
“没看到我在玩游戏么?别来吵我,不吃!”傍晚,正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的小宇,听到母亲催他吃饭,就不耐烦地发起了脾气。“别玩游戏了,该睡觉了。”“再玩会儿,别催!”晚上,已经过了23时,小宇还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拒绝母亲要他休息的要求。这样的场景在小宇家经常上演。
“有时候老是叫不动他,我就会强制没收手机。”张女士说,但这样往往会引发争吵,最后母子俩不欢而散。“现在游戏就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不能不玩游戏。”张女士说,据她了解,小宇已经几乎没有了游戏之外的任何社交活动,在学校也不爱和同学交流。
“小宇沉迷游戏有3年时间了,每天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玩游戏。”张女士无奈地说,小宇初中时寄宿在学校,按照规定,寄宿生不能携带手机,由于没有手机可玩,每个星期一到星期三,小宇就开始坐不住了,经常向老师请假,有时甚至会用离家出走的手段来威胁老师和父母。
小宇沉迷游戏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以前成绩保持在班级的前20名,考上普通高中问题不大,但是到了初中后半阶段,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今年中考失利,没考上高中。”对于小宇的情况,张女士有些束手无策,因为只要不让小宇玩游戏,他就会出现焦虑不安、情绪失控的情况,而一拿到手机,他的心情立马就“多云转晴”。
张女士只得带着小宇寻求医生的帮助。曹觉芹接诊后认为,小宇的症状符合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而且除了游戏障碍,还出现了情绪障碍、抑郁障碍等症状,这一般是游戏障碍后期才会出现的病症。
游戏障碍被确认为疾病,患病率约为5%
“玩游戏上瘾算不算一种病?”这一话题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其中,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7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游戏障碍的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指出,中国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游戏相关问题患病率为3.5%-17%。综合既往相关研究结果,游戏障碍患病率平均约为5%,且保持相对稳定。游戏障碍患者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
“游戏障碍分为四个阶段。”曹觉芹介绍,以学生为例,第一阶段,患者开始有些沉迷于游戏,但学习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第二阶段,玩游戏开始有些失控,还能坚持学习,但学习成绩、效率开始下降;第三阶段,沉溺于游戏并严重影响学习和睡眠,虽还能勉强坚持上学,但经常迟到、精神不振;第四阶段,已经放弃学习,晚上玩游戏至第二天凌晨甚至通宵达旦,白天睡觉至中午,可以整天不出门,不与人交往。
“如果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干预,治疗效果一般较好,但如果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戒游戏的难度很大。”曹觉芹提醒,游戏障碍还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还常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尽早预防。
健康提醒
爱玩游戏不等于游戏障碍
预防应注意方法和技巧“我家孩子最近老玩游戏,是不是患上游戏障碍了?”游戏障碍被纳入疾病后,不少家长开始谈“游戏”色变。“爱玩游戏不代表就是游戏障碍。”曹觉芹介绍,进行游戏障碍诊断,有一定的症状和时间要求,家长不必过于恐慌。
曹觉芹介绍,游戏障碍多发生在9-30岁,其中9-12岁孩子属于高危人群。“对待游戏宜疏不宜堵,想要预防孩子患上游戏障碍,得讲究方法和技巧。”对此,曹觉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很多孩子之所以爱玩游戏,是因为没有找到比玩游戏更有趣的事情,通过游戏,孩子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其他娱乐活动,如踢球、画画、唱歌等。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有的父母嘴上教育孩子不能玩游戏,自己却时常当着孩子的面玩游戏,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有两套标准,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沉迷于游戏。
此外,如果发现孩子有游戏障碍的苗头,可以通过制定一套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如连续5天玩手机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如果没有遵守规则就要接受惩罚,并且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
如果确实发现孩子对游戏的依赖性过强,家长也不要讳疾忌医,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咨询,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