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知青酝酿40年出了部长篇小说《田家湾》致敬第二故乡浏阳
“生活的本色决定作品的质地,刘国胜的作品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庄稼。作品透过方必成等人物,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三原色,也感受到了农村最坚强的力量和希望……”
7月20日,由浏阳市文联、浏阳市作协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田家湾》作品研讨会举行。研讨会上,《田家湾》作者刘国胜深情讲述了自己在浏阳镇头的插队故事,并向浏阳市档案馆、浏阳市中小学图书室捐赠了100套图书。“感谢在浏阳插队的这段岁月,留给了我那么多珍贵的青春记忆。能在迟暮之年重返第二故乡,那就让我们好好品尝与回味青春年华里的那份美妙吧。”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情难忘
他为第二故乡写了部28万字的小说
“《田家湾》将山区风貌、风土人情写得如诗如画,泪洒血染。小说的背景是湘东大山区,作者对浏阳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人文风物都有道不尽的思念……”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17岁的株洲青年刘国胜和广大的城市青年一起奔赴农村开始插队,他落户的是浏阳镇头一个名叫连山湾的地方。
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是充满着温情的。在落户的农民张熙龙家中,刘国胜受到了许多的照顾。因为爱看书的缘故,当地的老师甚至会偷偷借一些名著给刘国胜看:“这段岁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青春梦幻,苦中有乐,十分令人怀念。当时我就在心里下了决定,总有一天要将这片我眷恋的热土上发生的故事写进书里。”
两年多的插队时间结束,刘国胜回城了。在工作之余,尝试着写作的他写下了一部描写知青题材的小说,取名为《丰收之歌》。写完后,刘国胜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随之便将其压在了书桌里。
1980年,刘国胜在书店里看到了同是知青的张扬写的《第二次握手》。他废寝忘食地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让他感动得泪流满面,“原来,文学作品可以做到这样具有感召力!”
思量再三,刘国胜决定重新书写“上山下乡”的经历。为此,他将十余万字的《丰收之歌》付之一炬。随后,决定将自己插队时认识的几名老乡作为原型,虚构一个爱情故事,将他们安放在“田家湾”。
“因为很多生活场景与见闻都是插队时的所见所闻,所以根本就不用冥思苦想。那些人啊事啊,就像浏阳河水一样奔涌过来……”1984年,刘国胜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写了一部28万字的长篇小说,取名为《田家湾》。但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田家湾》并没有出版。
圆梦浏阳
他欲创作续集延续第二故乡情
“忆取平生多少事,鬓霜不改故乡情。由来笔下相思泪,付在诗中对月吟。”
2000年,十分思恋第二故乡的刘国胜从北京回到了浏阳镇头,专门寻找当年插队落户的老乡和一起插队的知青。十余年后,带着对故地、故人的思念,刘国胜将自己的书稿送给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很快,这本充满着浓郁乡情的小说得到了出版。
“今天,我满怀激情地说一句,是你们,也只有你们才是我写作和完成《田家湾》的强大动力和喷涌源泉。时隔四十余载,我依然牢记着你们的名字和笑脸。这里仍然是我眷恋着的热土,是我阔别已久的故乡……”
在作品研讨会上,67岁的刘国胜显得格外激动。他解释,之所以将这本书的研讨会放在浏阳,仍是因为这段无法割舍的情愫。而说起这本书的出版,刘国胜还聊到了一个小插曲——
在写作的时候,《田家湾》的很多语言都是充满韵味的地方方言,这在刘国胜看来就是一种自然真情的流露。书稿送到了出版社后,编辑们考虑到方言太多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希望刘国胜能改成普通话表述。
“如果将方言全部去掉,那么也就不是我熟悉的‘田家湾’了。”刘国胜对此表示了拒绝。在来回数次的沟通中,最后编辑被刘国胜的真情所打动,做了一定的让步,仅仅让他在外地读者不易懂的方言后面做了注解。
“目前,我正在着手准备写作《田家湾》的续集,同样是献给我的第二故乡浏阳的。”对此,他表示接下来的时间,还会以文字的形式回归浏阳这个第二故乡。
◎人物简介
刘国胜,1952年生于株洲。1969年1月-1971年4月作为知青下放到浏阳镇头,1992年回京。著有长篇小说《爱情交响曲》《冷水悲歌》《田家湾》《磨合》《灵与肉》等,著有短篇小说《报捷之前》《山泉赞歌》等。
◎名家点评
刘哲(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田家湾》以宏大的叙事视野艺术性地再现了农村浓郁的乡土人情和田园风光,以及当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环境,从而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田家湾》是一部颂扬爱情,彰显人性和充满魅力的好作品,与其他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不同,它严肃而认真地剖析了那个一去不复返年代的历史面貌。这本书有着史诗般的凝重,冷峻的写作手法与冷静的叙事方法相得益彰,体现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对农村的反思。
张效雄(著名作家、评论家):《田家湾》将知青生活的艰苦历程写得如临其境,引人共鸣。《田家湾》写出了很多人熟悉的那种生活,也将那份追求、无望与痛苦描述得淋漓尽致。每读一页,一幕幕场景和人物扑面而来,栩栩如生,让人看完忍不住掩卷长叹。这是一个时代浓墨重彩的缩影,很好地诠释了一代人的青春意义。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