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绘萤火虫,用钢笔画留住乡村美

编辑:戴鹏 2019-07-23 10:13:09
微浏阳
—分享—
 
  《探寻萤火虫》追踪报道
 
  昨日,本报以《探寻萤火虫》为题,报道了沿溪镇大光洞出现大量萤火虫的新闻。报道刊发后,引发读者热议,更引发了“70后”“80后”的集体怀旧。
 
  老家在浏阳西乡的徐建兵,看到报道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花十多个小时画出了一幅钢笔画:月光下,丝瓜藤上垂坠着开满小黄花的丝瓜,萤火虫“点着灯笼”在暗夜的幕布上,描绘出一条条光亮的轨迹。
 
  “画的就是我的童年。”徐建兵说,长大以后的他,十分怀念那蝉鸣蛙鼓的夏夜,那满天闪亮的星斗,还有艰苦环境中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画出“记忆里的萤火虫”
 
  街坊们都表示“太像了”
 
  昨日,淮川街道北正社区畜牧局宿舍小区,徐建兵将自己画的萤火虫钢笔画拿了出来。几个街坊看后,连连表示:“太像了”“农村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幅作品花了徐建兵十余个小时,每一笔都非常精致:画面上,一排参差不齐的木栅栏上方,丝瓜藤攀爬缠绕,叶子层层叠叠,几条丝瓜的背后,一轮圆月正探出头来。在夜空里,几只萤火虫飞舞,和丝瓜的黄色花朵遥相呼应。
 
  “为了表现萤火虫的光亮,我增添了些彩色钢笔的内容。”徐建兵说。他出生于1976年,老家在镇头镇跃龙村。在他的记忆里的,老家有一栋大房子,厨房门前有一口手摇井,摇井旁边有块水泥洗衣板,洗衣板下面是一束束美人蕉。他的母亲在屋前屋后种满了丝瓜、黄瓜,每到夏夜,瓜棚下就会出现许多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光点,那就是萤火虫出来了。
 
  长大后,徐建兵离开了老家,在外地读书,对萤火虫的印象也渐渐淡了。后来,祖屋倒了,又重建了,童年的时光也越行越远。如今,他回到老家也难得久留,更难看到萤火虫闪耀的景象了。直到昨天,本报对于萤火虫的报道再次勾起了他记忆里的萤火虫。
 
  用画留住儿时记忆
 
  要让女儿感受农村的美
 
  “我画画时,想到了更远。”徐建兵说,中午画画时,他的女儿回来了,徐建兵问她:“知道萤火虫吗?”她说知道,但没见过。“女儿都已经14岁了,何止萤火虫没看过,她还没看过风吹竹林的黄昏,也没看过雄鸡催起的晨曦;她不知道拎着小桶子捉鱼的快乐,也没体验过挽着裤管爬树的惊险;她从没有经历过插秧、双抢、放牛、挑水、捡茶籽的艰难,不知道吃不上饭、穿不起衣,甚至用不了煤油灯的困苦。”徐建兵说,在和妻子商量后,他们决定:不管多辛苦,也要在老家安个家。
 
  “这是他的情怀。”徐建兵的妻子说,老家的味道弥足珍贵,老邻居的关怀倍感亲切,儿时的风景和走过的路,都是不能丢弃的美好。
 
  画完画后,徐建兵在这幅图的左侧下方认真提笔落款。几年前,为了让女儿感受父辈的痕迹,他在闲暇间画了很多幅画,重现老屋和儿时的山水,计划给女儿装订成册。如今,在看到诸多“70后”“80后”对萤火虫的怀念后,他有了新的想法:“计划多画一些,不止为女儿,也为了其他的孩子。”徐建兵说,也许在他展示这些钢笔画时,孩子们能从他的画中窥见父辈的童年,继承父辈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人物特写
 
  笔下再现老屋场景母亲看后热泪盈眶
 
  2017年,记者就曾采访过徐建兵,并以“笔下时光”为题,报道了这个喜欢钢笔画的浏阳人。
 
  那时,徐建兵拿起钢笔,把自己印象中的祖屋画了下来,推出了他的“老屋系列”。“老屋系列”一共4张,分别是徐家老屋的正面、侧面、厨房以及门梁特写。画里,老房子早已破败、开裂,而厨房门前那口摇井,井旁的水泥洗衣板,还有那束美人蕉,都充满了农村的味道。
 
  “就是这样子的!”徐建兵的母亲看了后,热泪盈眶。窗户破烂、窗框掉落,正是以前日子的见证:房子破败,冬日里寒风凛冽,徐建兵的父亲只能拿着木板一层层钉上去才能稍为暖和。
 
  “老屋系列”得到亲人们的肯定后,徐建兵爱上了钢笔画。他根据老人们的说法、古书上的图片,画下了许多老建筑的图画。
 
  “这是老一中大门的样子。”在诸多老房子中,徐建兵画了一张浏阳一中的钢笔画。葱茏绿树,文庙一派宁静,百年如一。徐建兵笔下的老一中和很多浏阳人心目中的一中印象一致,朱墙环抱,灰瓦飞檐,拥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久经风霜的沧桑。
 
  2017年2月11日,浏阳老街石板巷开街,徐建兵也画了一系列“石板巷印象”,黑白线条中,幡旗飘扬、木栅铮亮、小弄悠长,不仅画出了建筑的形,更画出了建筑的历史和底蕴。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