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想要寻找的故乡可能就在“长沙东边”

编辑:戴鹏 2019-07-11 22:38:27
微浏阳
—分享—
 
  本报新闻热线83830000接到一个上海求助电话
 
  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故乡永远是每一个人心底最深的牵挂和记忆。今年92岁的上海老人凌斯培,人生暮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自己的故乡和故乡的亲人。
 
  由于出生在他乡,年幼就随父母迁居上海。凌斯培对于故乡知之甚少,对故乡的记忆仅限于“长沙东边”。
 
  昨日,凌斯培的侄儿周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3830000求助,并提供了老人晚年所写的回忆录,希望帮老人找到从未到过的故乡。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
 
  垂暮之年的老人,盼望能找到故乡
 
  凌斯培患有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现正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治疗。
 
  “人到晚年,思乡之情格外浓烈,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希望我们帮他寻找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周先生说,伯父凌斯培出生于南昌,不久后便跟随父母长期定居上海,他从未回过故乡,也不知故乡的确切位置。
 
  懂事后,凌斯培曾从家人的交谈中,得知了几个在故乡的亲人,或可以作为寻亲的线索。
 
  “凌斯培在老家有个伯父,是家族的继承人,据说一共生了八女一子,其中儿子叫凌斯兴。”周先生说,凌斯兴比凌斯培年长20岁,曾担任国民党某部队营长,抗战时牺牲在江西马当前线,“凌斯兴留下了一子一女,听说后来参加了解放军,但一直没有联系上,如果无意外情况,他们可能还在人世。”
 
  此外,凌斯培还曾与家人说起过,自己的父亲与革命先驱黄兴关系较好,在他六岁时,父亲曾带他去黄兴大儿子黄一欧家做客,“伯父回忆,黄一欧家是一栋洋房,他跟随父亲去做客时,黄一欧让自己的女儿带他去其它房间玩。”
 
  撰写回忆录,故乡可能在长沙东边
 
  为了寻找自己的故乡,几年前,凌斯培对有关故乡的线索进行了梳理,并写有一本回忆录,里面记录了一些与故乡有关的事情。
 
  在回忆录中,凌斯培这样写道:“我没有出生在故乡,至今也没有到过养育我祖先的那一方水土。故乡对我来说,好像只是一个概念。”
 
  对于故乡究竟在哪,凌斯培根据自己收集的线索,发现有两个答案,“一是在长沙东乡,一个则是在浏阳河畔,是一个盛产红薯的地方。现在分析,以上这两种说法指的很可能就是同一个地方:长沙市东面的浏阳。”
 
  据凌斯培回忆录记载,凌斯培的父亲名叫凌熙年,字谷僧,母亲名叫杨敏(1899年—1983年),湖南常德人。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凌熙年因病去世。“我们姐弟由母亲带着逃难回长沙,在朋友家借住,一年里辗转50多个地方。后又逃到沅陵,我在第三保育院(隶属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湖南分会)长大。”1945年,凌斯培考入永绥县(现花垣县)的“国立第八中学”高中部读书。高二时,抗战胜利,凌斯培转学去了江西。1949年4月,经地下党安排,凌斯培到湖北黄冈参加革命,后进入空军第二航校学习地勤专业。毕业后在空军工作,直到转业到上海。
 
  如果你是凌斯培的亲友,或是知情人,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3830000提供线索,帮老人寻根圆梦。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