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86名社区工作者大专以上学历占91.8%

编辑:戴鹏 2019-07-03 09:49:48
微浏阳
—分享—
 
  年轻化、专业化人才,让社区服务升级
 
  淮川街道首推《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
 
  戴着红袖章,或站在楼下大声吆喝,或东家长西家短地唠叨,这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社区工作人员。而淮川街道朝阳社区工作人员赵芬,却和这个“刻板印象”相去甚远。
 
  2015年,25岁的赵芬通过公开招录,开始在朝阳社区工作。4年时间里,她想尽“花样”开展工作,比如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民生政策,老百姓看不懂政策时,用身边的案例举例解读,手把手教老人办理线上业务……这样贴心又细心的服务,让社区不少年纪较大的居民把她当做自己“闺女”。
 
  随着城市发展,有越来越多像赵芬这样的“80后”“90后”正成为社区工作骨干力量。淮川街道就通过连续11年开展社区工作人员公开招录工作,不断吸引新生力量。2018年的公开招录,就吸引了151人报名,其中,硕士2人、本科73人、大专76人。如今,社区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特点已然成型:目前淮川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共86人,平均年龄36.1岁。其中本科学历占比46.5%,大专以上学历占91.8%。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婷
 
  思路活、能力强
 
  高素质人才促社区服务提升
 
  赵芬具有本科学历与人力资源专业背景,4年前通过公开招录成为了淮川街道朝阳社区的一名计生专干。
 
  赵芬还记得,刚到社区时,关于独生子女家庭可领各项补贴的谣言层出不穷,社区工作人员每周都要接待一拨又一拨被误导的群众。“每年都是这样的,只能来一批人就解释一次。”同事无奈地表示。
 
  看着不少腿脚不便的老人相信谣言后来回奔波,赵芬决心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以介绍社区活动为主,较少涉及政策解读。“何不以此为窗口,将点对点传播变成点对面传播?”赵芬灵机一动,便开始动手整理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经常会遇到的谣言,进行有针对性地辟谣。想到工作中,曾遇到部分群众反映看不懂政策条例的事,她又将政策语言化为一个个深入浅出的身边案例。通过她这一番努力,不少社区居民对政策更熟悉了,对谣言也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这让不少人看到她就竖起大拇指。
 
  在淮川街道朝阳社区工作的4年来,赵芬一直在努力尝试新的服务方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在创新与群众沟通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她也由一名计生专干一步步成长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社区主任。
 
  “看到赵芬她们,就像看到自家‘闺女’一样亲切。”家住朝阳社区金三角小区的黄女士说,“大到防灾防汛撤离,小到楼道有蚊虫或者电视不会用,社区都能帮忙解决。”因此,每次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上户走访时,她总是习惯拿出家里的食品,想塞给这些“闺女”们。
 
  淮川街道现在有许多像赵芬一样的社区工作者。11年来,累计有200余人通过公开招聘来到淮川街道的各个社区工作,他们有的从高校而来,有的从东南沿海而返,带着新理念新思路与出色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助力淮川街道社区服务改革落到实处。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在社区得到充分发挥。他们迅速掌握了淮川街道特推的“岗岗通”等培训,社区专干可通晓所有业务。民政专干外出办事时,计生专干也能服务群众办理社保业务,群众不需来回跑,“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人员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走到群众中去。
 
  同时,社区也成为居民的“小课堂”。老人不会用手机、不懂线上业务办理时,社区工作人员会手把手地传授;青少年的寒暑假时光,也喜欢呆在社区。社区将禁毒知识学习寓于游戏、将垃圾分类实践寓于小组比拼赛、将经典诵读寓于亲子阅读创想会……通过青年人才集思广益,推陈出新,社区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新意。
 
  引人才、留人才
 
  制定《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
 
  由于淮川街道下辖9个社区均属城市社区,城镇服务职责与居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都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现代化的需求。与此同时,另一个现实摆在面前:由于社区工作岗位压力大、社会认知度低,身份转变、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限制,社区工作人员人心不稳、人才流失成为普遍问题。
 
  一方面要让高素质人才愿意来,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来有所得”,给予他们成长空间和晋升渠道,探索一条社区人才引进的新路径势在必行。
 
  为了让社区人才引进更加规范化,近日,淮川街道总结11年的实践经验,率先制定《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在人才的录用、培训、管理、待遇、考核、表彰、退出等环节,进行了全流程、全方位的制度化。
 
  “社区就是我的另一个学校、另一个家,第一次上摄影写作课,第一次获奖,第一次穿旗袍……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淮川街道城西社区工作人员周帆坦言,社区工作转变了她对职场的认知。街道不定期举行的摄影写作培训、青年座谈会、夜话会等活动,让他们在繁琐、紧张的工作中,收获了成长与归属感。
 
  “要让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好作为,让每位社区干部都有归属感和成长性。”淮川街道党工委书记戴伟平说。
 
  “对于高素质人才,我们一度很矛盾,既希望他们扎根基层,也愿他们有更广阔的前景。”在戴伟平看来,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他们在基层时,能够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离开基层岗位后,能有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
 
  因此,淮川街道一方面开展各类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归属感;另一方面,畅通向上晋升渠道,保障人才待遇。
 
  “我们建立了跨社区的人才调配制度,打造共享人才交流圈,青年人才可以根据特长与实际需求,优化调配。”戴伟平介绍,“同时,后备干部也实行竞争上岗制。”2018年,包括赵芬在内,有5名青年人才通过公开竞岗,被选举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
 
  社区专干待遇方面,淮川街道确定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学历工资等六大板块。“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每月不低于100元、200元、400元的学历工资;给通过了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分别给予每月100-300元的职称津贴。
 
  新闻延伸
 
  “淮川模式”下社区成人才摇篮
 
  近年来,淮川街道不断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培养力度,辖区内的9个社区已经成为浏阳公务员队伍的一大摇篮,有3人通过定向公开选拔走上乡镇科级领导干部岗位,11人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公务员。
 
  “十余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让我在个人思想觉悟、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全面提升,这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41岁的罗小利曾是淮川街道北正社区党总支书记,通过定向考录成为了澄潭江镇一名公务员,如今担任澄潭江镇经发办主任,负责企业服务、招商引资和食品安全等工作。
 
  她坦言,十余年与群众打交道的经历,让换位思考的服务理念根植于心,在社区工作中学习、积累的经验,让她现在能够更好地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相关链接
 
  为打造更加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助力街道、社区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淮川街道近期将启动新一轮社区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相关信息近日将在“掌上浏阳”APP上发布。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