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决不能替代药品
因轻信保健品能治愈疾病,今年72岁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王女士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擅自停止了服药,改为服用保健品治病。没想到仅停药两周后,王女士就因中风住进了市中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主任廖尚上介绍,王女士这次中风和她擅自停药有直接关系。
如今,人们的健康养生意识越来越强,市面上各种保健品热销,但保健品并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用于治疗疾病,也不能盲目购买服用。市中医医院主管药师潘娟提醒,任何宣称有治疗疾病效果的保健品宣传都是虚假宣传,市民不要迷信保健品功效。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雅静
用保健品替代药品,病情加重引发中风
王女士有十几年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由于一直遵医嘱按时吃药,王女士的血压和血糖一直控制得比较好,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不大。但由于这两种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控制病情,让王女士觉得有些麻烦,因此她一直在打听有没有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灵丹妙药”。
半个月前,王女士听人推荐了一款保健品。“推销的人说,使用他推荐的保健品,只需要一个疗程就能治愈高血压、糖尿病,并且不需要服药。”王女士的家人告诉记者,这款保健品价格不低,一个疗程价格为2-3万元。
尽管价格不菲,但是对方宣称“无需吃药”“可治愈糖尿病、高血压”的说法让王女士动心了,购买了一个疗程的保健品后,她停止服用控制血压和血糖的药物,改为服用自己购买的保健品。
令人没想到的是,王女士停药停出了事。停药两周后,王女士在夜间被家人发现倒在厕所,当时已经神志不清,送到医院后被确诊为中风。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的血压和血糖指数都非常高,目前,王女士仍在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治疗。
廖尚上表示,王女士此次中风与停用控制血压、血糖的药物有直接关系。
服用降血糖保健品后出现药物性低血糖
和王女士一样因轻信保健品而伤了身体的,还有家住大瑶镇的李先生。今年64岁的李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前段时间,在药店购买控制血糖的药物时,看到药店正在销售的某种保健品号称有降血糖的功效,便买了几盒回家。
“吃了两三次后,就出现了大汗、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怎么也没想到会是吃保健品引起的。”李先生说,他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药物性低血糖。
“我不是血糖高吗?怎么会出现低血糖呢?”面对李先生的疑问,廖尚上表示,有的保健品中可能会添加降血糖的药物成分,如果血糖高的患者服用了降血糖药物,又服用了这类保健品,不仅可能导致血糖大幅下降,出现药物性低血糖,还可能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一直服药控制病情。”廖尚上提醒,无论是高血压还是糖尿病现在都不能被完全治愈,患者千万不要轻信号称能治愈糖尿病、高血压的广告,一定要谨遵医嘱,按时吃药,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所谓的降血糖、降血压保健品。即使是需要服用保健品,也最好先咨询专科医生,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服用。
健康提醒
保健品是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不少市民对保健品是否属于药品、能否代替药物存在疑惑。潘娟介绍,保健品其实是保健食品的简称,本质上属于食品的范畴,并不是药品。
2016年7月1日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中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而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品。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任何宣称有治疗疾病效果的保健品宣传都是虚假宣传。”潘娟提醒,保健品只是功能性食品,虽然能够补充营养,但达不到药品的功效,也不能替代药品。
潘娟介绍,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并且科学服用是可以的,但不要盲目迷信保健品,也不能用保健品替代药品。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有疾病的话应该去正规医疗机构就医,谨遵医嘱,对症治疗,同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饮食。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