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我看病的是唐医生,后来给我孩子看病的还是她,一直到这几年,给我孙子看病的才变成了她的儿媳妇李医生,她们婆媳俩是真的好,没得说。”7月1日,永和镇佳成村村民周永富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
他口中的“唐医生”和“李医生”分别是唐菊玲和李承英。唐菊玲作为一名“赤脚医生”从医42年,而后其儿媳李承英立志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继承婆婆事业,成为“第二代村民健康守护者”的故事在当地是一段佳话。
日前,永和镇佳成村在全村范围开展首届“好婆媳”评选活动,唐菊玲和李承英这对婆媳便被推荐入围。7月1日,唐菊玲和李承英获得表彰,拿到了“好婆媳”的牌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唐娇
婆婆从医42年
背着“三大件”走遍村里每一道田坎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我也就是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1975年,唐菊玲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当时的村医培训,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此后,她通过自学和实践,取得了乡村医师资格证。在从医的日子里,听诊器、注射器、药箱便成了她常背的“三大件”。
而这医药箱一背就背了42年。从1975年开始行医到2017年退休,唐菊玲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村上的医疗事业,这些年里,为给村民看病,唐菊玲走遍了佳成村的每一道田坎。
唐菊玲回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她只能背着医药箱爬坡过坎去给村民看病,“有时候天黑了,都还在给别人打针。”
到现在,74岁的村民周永富都还记得当年唐菊玲给自己垫钱救急时的场景,“那年夏天,忙完农活回家之后发现6岁的儿子发烧抽搐,便急忙带着赶往村卫生室,因为村卫生室药物不足,唐医生当时建议我带着孩子赶紧去卫生院。”
“可是出门急没有带钱在身上,而折回去又多耗费时间,唐医生当即就问我是不是没带钱,然后就借了100多块钱给我去了卫生院。”周永富回忆说。
以前条件很差,根本没有固定的卫生室,唐菊玲都是在自家一楼坐诊,家里时常挤满了人。唐菊玲则在中间默默地把脉、听诊,时不时地询问几句,或是让患者在身旁的小床上检查一下,然后开药、取药、挂针……
直至2015年,唐菊玲结束了在家中行医,搬进了位于村部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
因为随叫随到,医德高尚,唐菊玲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很多外村的患者也前来问诊。“当时我们家里穷,拿不出钱,唐医生也给我们看了病。”石佳村的罗合成说,“事后我才把医药费还给她的,她还坚持不要。”
在唐菊玲看来,她从未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我也就是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考试失利11次仍未放弃
儿媳接棒成村民健康守护人
婆婆就是我的榜样,周边好多人说起她从医时的故事都是满口称赞。她年龄大了,我就想替她分担一下。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唐菊玲身体也大不如前,偶尔会出现心痛,她也开始忧虑村上的卫生事业后继无人。“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他们都没有学医,有的还去了上海。”唐菊玲说。
1995年,唐菊玲的大儿子结婚,儿媳李承英入门,她发现儿媳乐观,心地善良,便问儿媳是否愿意接下这根接力棒,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当时我也是试探性地问一下,因为乡村医生累,他们年轻人未必会愿意。”唐菊玲说。
出乎她的意料,儿媳妇答应了。“婆婆就是我的榜样,周边好多人说起她从医时的故事都是满口称赞。当时我想的是替她分担一下,因为她年龄大了,确实也太辛苦了。”李承英说。
当年,李承英便前往“浏阳卫校”学习,1998年毕业后,便一边跟着婆婆唐菊玲实习,一边开始准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想早日实现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的梦想。
追梦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10月,李承英帮婆婆去乡镇卫生院进行药物采购,因搭乘摩托车,在返程的途中遭遇了车祸。“当时在医院里昏迷了5天才醒。”唐菊玲回忆说,那时候周边的村民都觉得李承英救不回来了,“我整整哭了3天。”
李承英最终抢救了过来,但是因为车祸脑部受到撞击,记忆力受损,中间又因为照顾孩子等事情,看书准备的时间少,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一直没有过。“其实考试没过我自己压力也蛮大的,甚至都有放弃的想法,幸好我的婆婆一直支持我。”
2016年,在第11次考试失利后,李承英仍未放弃,决心啃下执业医师资格证这根“硬骨头”。“那一年我都是在楼上看书准备考试,孩子就让我婆婆帮着照顾,每日三餐也是婆婆送进房间。”李承英回忆,“真的很感激我的婆婆,当知道考试通过的那一刻,我和我婆婆都哭了。”
“说起来都觉得丢人,一个证我折腾了10多年,最后才考上,我家人有时候都说我这像是‘范进中举’了。”李承英说起考证的过程打趣地说。2017年,李承英如愿以偿成为了佳成村卫生室的一名医生,承担起了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连续两代人成为了当地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特写
村民健康状况烂熟于心
“李医生,我有点头疼,你帮我看一下,拿点药。”“李医生,我想要贴‘三伏贴’。”“李医生,我小孩子有点咳嗽,你帮我看一下。”……每一天,李承英都至少要接诊10名村民。
乡村医生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量血压、测血糖、65岁老人体检、孕产妇检测、新生儿检查等,都需要李承英提供服务,“有时候看到高血糖(压)的患者,我都会主动喊他们坐一坐,监测一下情况,同时叮嘱一下饮食。”
村上每一个新生儿出生后,李承英都要上门去监测,黄疸值正常吗?脐带愈合得好吗?母乳喂养正常吗?“这几年,每年至少有50名小宝宝出生,可以骄傲地说一声,他们都是我看着长大的。”
同样,每个季度,李承英都需要上村入户去给村上的患者监测血压血糖,因为这样,她对村上全体村民的健康情况烂熟于心,“我们村上是3280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是420人,6岁以内的幼儿是270人,有238人有高血压,95人高血糖……”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