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70年前,解放军经蕉溪岭古道进城;70年后,立体交通助推蕉溪镇融城

编辑:戴鹏 2019-06-21 10:17:05
微浏阳
—分享—

蕉溪镇水源村村民李明德(前)在70年前曾为进军浏阳县城的解放军带路。悠悠古道,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穿蕉溪镇而过的106国道、319国道、长浏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金阳大道,则引领了蕉溪镇70年的跨越式发展。记者张迪
 
  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如今已是“世外桃源”
 
  初夏时节,蕉溪镇水源村,一条新修的柏油路沿着山脉蜿蜒,在蕉溪岭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古道,幽静而又绵长。
 
  时间回溯70年,定格在1949年7月18日,这条古道是相当繁忙的。据《中共浏阳地方史》记载,“1949年7月18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分三路从平江、万载进入浏阳县境。一支以一一九师为前锋,由平江经社港、淳口,进驻县城外的蕉溪岭。”1949年7月19日,浏阳解放。
 
  对于那一幕,水源村84岁的村民李明德有着深刻记忆:那一天,他为进军浏阳县城的解放军带路,一路送到了蕉溪岭脚下的古道上。
 
  悠悠古道,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穿蕉溪镇而过的106国道、319国道、长浏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金阳大道,则引领了蕉溪镇70年的跨越式发展。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沈铁军高雨张可夫张迪
 
  经蕉溪岭古道进城,他是解放军的带路人
 
  沿蕉溪岭古道拾级而上,雨后的麻石路有些湿滑,依稀留有岁月的痕迹。古道路窄,仅容两人并行通过。在山脚下的古道起点,李明德讲起了70年前为解放军带路的那段往事,思路清晰。
 
  在解放军进驻蕉溪岭的那天中午,当时年仅14岁的李明德正在午睡。忽听得整齐踏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立马翻身下床,站在门口张望。只见迎面走来的是一支整齐的队伍,战士们背着步枪,行动整齐划一。
 
  正在李明德准备往房里退时,走在前头的一名战士把他叫住:“不要怕,我们是人民解放军,不会伤害你,我们要去浏阳县城,不知道怎么走,你能给我们带路吗?”
 
  李明德家在水源村九家塅,离蕉溪岭古道仅有数里路。如今门前的公路四通八达,但是当时,蕉溪岭古道是长沙、平江等地到浏阳县城的咽喉要道。尽管那时李明德并不完全清楚这是什么部队,但是战士的语气温和,他于是一口答应。
 
  “走了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蕉溪岭山脚下的古道上,他们(解放军)就说,我们知道怎么去浏阳县城了,你可以回去了。”让李明德没有想到的是,那名战士边说话,边递给他一张钱币,“是一块钱,说要谢谢我带路。”
 
  对于解放军经蕉溪岭古道进城的历史,除了李明德,今年85岁的村民徐少华也历历在目,“过去,国民党反动派找老百姓要粮要钱要油,大家都很害怕。当时解放军从我家门口路过,一开始我们都不敢开门,以为是国民党的军队又来了。”
 
  当天夜晚,解放军就露宿在街头,不进民房。“村民很奇怪,就问部队是从哪里来的?一听说是毛主席的部队,村民们都高兴不已。”徐少华说,记忆中有解放军部队驻扎在蕉溪,曾经到他家付钱买了一头猪。谈到解放军的好作风,徐少华话语中充满敬意。
 
  《中共浏阳地方史》还有一段内容,记录了当时军民融洽的鱼水之情,“在高升桥召开的军民联欢会上,解放军一一九师的领导人将浏阳人民支援前线的情况通报全军,并给当地支前模范发了奖状。该师师长宁贤文在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进入浏阳老苏区后,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就好像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兄弟……”
 
  经蕉溪岭隧道进城,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
 
  转眼,70年已过去。久未行走的蕉溪岭古道,早已长满青草;而与蕉溪岭古道相接的106国道,则早已是车来车往。106国道蕉溪段是蕉溪镇的第一条“能通车”公路,修建时以蕉溪岭一段工程最为艰巨。该岭山势逶迤曲折,巨石嶙峋。
 
  “修建时,发动群众数千人,日夜开凿山石,历经好多个月,依山盘旋修成简易公路。”被当地人称为“蕉溪通”的蕉溪镇干部高速当时年仅12岁。1972年,在106国道蕉溪岭段通车时,他跟着全村人去现场看热闹——就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汽车。106国道蕉溪岭段通车,改变了蕉溪人开车到浏阳县城得绕道永安、江背(长沙县)、跃龙等地的历史,让蕉溪人实现了快速进城,打拼谋生。“到1980年,整个蕉溪镇有6000-8000人南下打工。”高速说。更快速的进城,则是蕉溪岭隧道的打通——1996年,浏阳开创了全省“国道县修”先例,打开了一条“进城”的快速通道。
 
  “当时集资修路,按人口出资,我也出了8块钱。”高速说。那段修建蕉溪岭隧道的历史,已经深深刻印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浏阳修建蕉溪岭隧道可以说是举全县之力,几乎是村村派人,没有什么工程机械,全靠劳动力;没有任何工资酬劳,全靠无私奉献。1996年10月1日,319国道浏永高等级公路通车。通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硬是把浏阳到长沙车程缩短至1小时,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眼下,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金阳大道三期正在快速建设中,金阳大道三期通车之后,蕉溪镇经济势必再一次腾飞。“蕉溪东临浏阳主城区,西接金阳新城,境内交通已成网,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蕉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紧抓“双向融城”的蕉溪镇,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特写
 
  “绿色生态”搬进城
 
  它是游客的“世外桃源”
 
  道路通了,曾经“与世隔绝”的水源村,已变身为城郊的“世外桃源”。
 
  “以前我们这里交通闭塞,村民靠种田为生,更不要提村级集体经济。”水源村党总支书记彭书磊表示,多条道路修通后,建房的村民一波接一波,有私家车的也越来越多。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之时,那些外出务工的村民接二连三回来了。
 
  水源村有一片百亩荷塘,此前处于闲置状态,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去年,村民于洪良把这百亩荷塘整体承包下来,发展生态养殖。在随风摇曳的荷叶下,龙虾、鸭嘴鱼等正在水中生长。
 
  “等到莲子丰收时,我们还要开发小舟采莲的项目,吸引城里的游客来游玩。”于洪良说。
 
  跨过荷塘,沿着万丰山水库,一路风景如画。到达水源村下新组,大片果园正在生长。在郁郁葱葱的绿叶包围下,桃、梨、李已挂满枝头。今年53岁的厉化义是这片果园的主人,他带动村上15户村民一起种水果,去年已创收38万元。
 
  “以前村民各自为战,对于市场行情和种植技术都没摸透,现在我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合作社,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有利于打造品牌。”厉化义表示,现在完全不用操心销售,都是游客自己上门来采摘。
 
  如今,水源村充分发挥交通优势,成功地将“绿色生态”搬进了城,成为长株潭游客眼中的“世外桃源”。
 
  而立足“浏阳绿心、山水蕉溪”发展定位,蕉溪镇正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通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刷新产业模式,激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讲好美丽乡村故事。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