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蚊“进行时”,请收好这份防蚊攻略
“我跟蚊子怕是有‘深仇大恨’,被蚊子咬一口,就进了医院。”最近,市民肖女士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自己的遭遇:她在外游玩时被蚊子咬了一口,结果引发感染,右脚肿成了“馒头”,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不得不到医院进行治疗。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思荣
外出游玩
被蚊子“咬”进医院
6月6日,肖女士趁着端午小长假去沿海地区旅游,刚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右脚脚踝上方就被蚊子叮了一口。
“刚开始还好,只是有点痒。”肖女士说,她本以为不用管,过两天就会自然好了。第二天早上她却发现,被叮咬过的地方不但没有好,还出现了红肿现象,用手按压,还有点硬。无奈之下,肖女士去当地的药店购买了治皮炎的药膏涂抹患处。
然而,涂上药膏后,肖女士被蚊子叮咬的地方不但没有好转,红肿还越来越严重,面积也变大了。“还有点发麻。”肖女士说。
6月8日,肖女士回到浏阳后,发现脚踝部位红肿的面积变得更大了,而且脚也无法受力。她这才赶紧去了医院。“医生说是皮肤感染了,要进行消炎处理。”肖女士说,自己属于敏感体质,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经过治疗,肖女士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气温升高
蚊虫叮咬患者增多
6月9日上午,记者从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城区医院了解到,近段时间来因被蚊虫叮咬导致皮肤感染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
“夏季因蚊虫叮咬来就诊的患者很多。”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齐说。自5月份以来,浏阳气温开始不断升高,被蚊虫叮咬而前来就医的患者也随之增多。还有市民因被螨虫、跳蚤、蠓等昆虫叮咬而导致感染。
刘齐告诉记者,一般因蚊虫叮咬来看医生的,大都呈现这样两种症状:一是痒,二是长了红色丘疹。“大人小孩都有,但因个体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辨别是哪种蚊虫叮咬存在一定难度。”
刘齐建议,如被蚊子叮咬出现红肿,感觉到瘙痒难耐时,一定不要用手去抓,因为用手去抓可能会抓破皮肤,造成感染。最好、最科学的方法是进行冷敷。既安全,又能有效减轻瘙痒的感觉。
而对于喷洒花露水,刘齐说,花露水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直接喷洒在皮肤上,部分人群易导致过敏。
新闻延伸
夏季防蚊攻略
天气逐渐炎热,蚊子也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人们都有可能遭受蚊子的叮咬。蚊子让人奇痒难忍,让人睡不好觉,只要蚊子不走,人蚊大战就会轮番上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防蚊,避免被蚊子叮咬、传播疾病呢?
首先,家里面防蚊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检查一下家里的纱窗,看看是否有破损或漏洞,如果有的话,就要及时修复,确保室外的蚊子无法进入家中。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或病人的话,建议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防蚊,简单易行。
要想防蚊首先就得知道蚊子平时都藏在哪儿,都有些什么习性,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防蚊。家中防蚊“治水”先行,做到以下事情,蚊子就不会光顾你家:
一是花瓶和水养植物至少每星期换一次水,并避免花盆底部盘碟积水;
二是防止地漏、下水道等处积水;三是注意检查家中经常存水的容器,尽量都盖上盖子;
四是如果室内长期无人居住,应盖上抽水马桶的盖子,并把洗手池、水池里的水放干净,以防蚊子产卵。
如果家中有少量蚊虫,可以使用电蚊蝇拍杀灭蚊子。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液体蚊香等确保夜间不受蚊虫侵扰。
外出游玩或去往有蚊媒传染病的地区旅行时,一定要做好必要的防蚊措施和准备。可随身携带驱避剂、电蚊香或气雾罐等防蚊用品。要去正规渠道购买“三证”齐全的含有避蚊胺或驱蚊酯的驱避剂。好的驱避剂可确保4至6个小时免受蚊虫叮咬,但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凡是裸露的皮肤都要涂抹,而且出汗或洗手后要及时补涂,这样才能确保防蚊效果。必要时,室外环境可请专业人员采用空间喷雾或滞留喷洒等化学方法,快速降低蚊密度。
最好、最彻底的防蚊方法是环境治理,清除各类积水,其次是蚊帐、电蚊拍、捕蚊灯等比较安全的物理方法,最后才应考虑选择蚊香、气雾剂、驱避剂、空间喷雾、滞留喷洒等化学方法。(据《北京晚报》)
知多点
在古代,人们怎么驱蚊?
耳边“嗡嗡”绕梁,身上“红包”痒痒。每到炎炎夏夜,我们都要与蚊子作斗争,电蚊香、电蚊拍全部投入战斗。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这么多先进“武器”的古代,人们是怎么防蚊的呢?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沈复《幼时记趣》
点评:把蚊子想象成群鹤起舞,然后乐在其中。如此佛系的驱蚊法,你学会了吗?
乍停纨扇便成团,隐隐雷声夜未阑。漫道纱橱凉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难。——汪秀峰《咏蚊》
点评:看来,不论古今,最实用的驱蚊方法都是“一拍为快”。
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陆游《熏蚊效宛陵先生体》
点评:用扇子拍,时间长了确实有点儿累,还是南宋诗人陆游会享受——用艾草驱蚊。这应该就是蚊香的雏形吧?
退红香汗溼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薛能《吴姬》
点评:蚊厨就是今天的蚊帐,看来在当时已经成为避蚊利器了。如今蚊帐已经走出国门,成为许多国家的驱蚊神器。(据新华社消息)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