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村里扎出“金粽子”
村上每年几百个村民外出做粽子
未来按“沙县小吃”模式打造粽子品牌
端午吃粽子是传统民俗。而对于关口街道的道源湖村来说,端午节的一片粽叶、一份糯米、一根细绳,串起的不仅仅是软糯香甜的滋味与乡音乡情,更是一幅产业蓝图。
“700多户村民,有120多户在外地做粽子,每年端午节前后,这些在外地做粽子的人通过银行汇款,寄回来的金额加起来有七八百万元。”道源湖村党总支书记周英国告诉记者,目前,村上还有两家以粽子生产加工为主的企业,两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了800万元,有不少村民在这两家企业做工。每年端午节前,都是道源湖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走进村里就能闻到粽叶飘香。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婷
传统产业
每年几百个村民外出做粽子
在道源湖村,青山绿水润泽而成的糯米香甜可口,野生粽叶郁郁葱葱。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粽子,每年春节刚过,就有几百个村民,带着原料与技术,踏上远方的路,掘金粽子市场。
这批外出做粽子的道源湖村村民,分布在益阳、常德、南昌、武汉等10多个城市,多以夫妻店的形式在外经营粽子生意。“根据我们初步统计,他们的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前,这些在外打拼的人就会把赚的钱汇款回来,有七八百万元。”周英国说,小小的粽子,给村里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村民富起来了,眼界开阔了,做事也更齐心了。“不管是公共工程还是项目建设,只要一声号召,大家都很配合。”周英国说,村里的面貌也随之日新月异。
村民外出做粽子生意的模式,在道源湖村已经延续了20多年。但是,随着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生产模式逐渐出现发展瓶颈。
“早些年,我们做的粽子主要销往超市、早餐店和学校食堂。”村民罗先生说,如今这三个主要渠道中,只有早餐店的供货依然保持畅通,其他两条渠道正在逐渐收紧。“向超市供货必须有QS证,学校食堂的管理就更严格了。”但是夫妻店模式手工制作的粽子,在食品安全标准化的认证上存在明显短板。
转型发展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是关键
目前,道源湖村开始尝试粽子产业现代化,现在村上已经形成了两家生产粽子的龙头企业。
昨日,在位于道源湖村的浏阳市竹叶香粽子厂制作车间里,村民们正忙碌着:取三片翠绿粽叶卷起,加入糯米、压实佐料,用绳子绕粽两圈,在粽腰处扎紧打结,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一个人一天可以包2000多个粽子。”村民周瑞芳说,自己以前在花炮厂做事,转行后,如今每年只需上半年工作,轻松了不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没想到小时候就会做的‘零嘴儿’,现在成了赚钱养家的‘金粽子’。”
距离端午节只有几天了,但对于粽子企业来说,全年的销售成绩已经定型,竹叶香粽子厂负责人罗冬生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工厂产值达到了500万元。“最忙碌时,吸纳了80多名村民就业,一天就要运出30多万个粽子。”
罗冬生说,现在村上传统粽子生产模式面临困境,一是缺乏规范化生产,二是难在保鲜。
“所以我们想利用好原料,传承老工艺,建设新厂房,引进新技术。”罗冬生说,自2008年建立工厂后,为解决保鲜运输难题,他们引进灭菌真空包装设施和技术,使粽子保质期延长到半年,且在重新加热食用时依然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及口感。同时,工厂还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口味,“今年推出了龙眼红豆粽和外婆家咸菜棕,市场效果较好。”
蓝图
打造粽子产业链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粽子产业升级之路?道源湖村提出了打造粽子产业链的发展蓝图。
“跟‘沙县小吃’的发展模式类似,将在外单打独斗的夫妻店有效整合,挂靠在统一的公司,大家一起做出品牌来。”在周英国看来,对于很多夫妻店来说,建设标准厂房不太现实,而通过党建引领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整合多方力量,一起干大事,解决目前传统粽子生产模式面临的困境。
在道源湖村村部,挂着一张发展规划图:建设500亩的粽子糯谷生态基地、结合林地资源,发展绿色粽叶基地,实现原材料无缝对接;以“粽子”为轴心品牌,将人文、生态、旅游等要素资源充分整合,建设乡村民宿、土特产展示区、学生实践基地等,以品牌化战略带动文旅消费,促进“粽子+”纵深发展,横向跨越,在农旅融合、互联网+等方面形成产业通路。
学民俗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浏阳地方志专家刘正初介绍,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因为粽子包成牛角状,又被称为“角黍”。上古祭祀神灵所供奉的牲畜,往往以角为贵,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早期的粽子,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意义,就在于赋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
浏阳的粽子多数是用糯米制成的碱水粽。碱水粽的制作,需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个晚上,泡后的糯米略黄,沥干水后用箬叶包起来煮熟。糯米吸收了箬叶的香味,味道别具一格。也有制作者在糯米中加入红枣、豆沙、猪肉等配料,这样粽子的味道更丰富。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食用粽子有清热除燥、助脾开胃的作用。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