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盛华章的浏阳话工作室的墙面上挂满了各种浏阳方言的解释。记者彭红霞
“以前只知道浏阳话蛮有味,很少想过这些词是如何‘生成’的。比如浏阳话将蝉称为‘悬丁’就是极妙的形容。”12月23日,浏阳方言保护者耿郑振特意赶到长沙,在参观了浏阳人盛华章开办的浏阳方言工作室后感觉很有收获:“比如‘路来’(一直以来)、‘井量’(管够)、‘瓦水’(舀水)、‘壳实’(确实)等浏阳话的词语配上图说都非常有感觉。”
15年前,居住在深圳的浏阳人盛华章迷上了浏阳方言的研究。3年前,盛华章成立了“盛华章浏阳方言工作室”并开创了“大象有形”项目——通过逻辑推理,让抽象的汉字回归到具象生动的画面,回溯象形文字的形成过程。目前,工作室同时搜集整理了一千余个浏阳方言中的常用词。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迷上家乡方言
3年收集千余个方言常用词
“牙和角是动物身上的,菱和叉一般是植物的。‘牙菱角叉’四个东西都有尖锐的意思,在浏阳话中是形容一个人比较有个性。但到了现在的普通话中,只能用有棱有角来形容,长沙话则缩减为‘牙叉’,都不及浏阳话那么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一件普通的棉质T恤,正面印有四个字“牙菱角叉”,与之对应的则是一个小图。如果不将上面印的字用浏阳话念出来,便很难得将这件T恤与方言联系起来。当人们听他解释后露出意会的微笑,让盛华章的语气中满是自豪:“这就是我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挖掘浏阳方言的隐藏信息,探寻象形文字的本源涵义,复原象形文字的初始画面。”
“生在浏阳长在浏阳,以前没有认真琢磨过其中的奥妙,后来却是越钻越有味。”从15年前开始,北盛人盛华章迷上了浏阳方言的研究。
长辈们常常向盛华章讲述一些乡土历史,在讲述的过程中,浏阳话中不少生动活泼的语言让他惊讶不已。
从一开始的试图寻找最准确的汉字来对应浏阳话,再到浏阳话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盛华章发现许多浏阳人认为粗俗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后,虽然意思不变,但方言中蕴藏的书卷气息却扑面而来甚至让人惊艳:“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浏阳人说‘还冒衣食及’(意思是远远还没有的意思),你便可以想象被等之人还未吃饭穿衣没有做好准备的样子;‘还冒视绿影’,你可以想象一下冰封大地完全没有春意的样子,冬天等春天的感觉形容十分漫长……”
2015年,盛华章特意在长沙成立了一个浏阳话工作室,以方便收集、整理浏阳话。花费3年时间,他一共收集到了1000余个具有特色的浏阳方言常用词。
自创破译密码
让浏阳方言变得更立体
一次次行走在浏阳的山村野地,一点点与人交谈打探。为了搜集那些具有特色的浏阳方言,盛华章没有将自己禁锢于斗室之中。在他看来,收集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挖掘浏阳方言的隐藏信息,探寻象形文字的本源涵义,复原象形文字的初始这才是自己所要做的工作。
尽管收集的特色方言词语越多越多,可如何让受众来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又如何来提高它的传播性、有效性、趣味性?此外,因为种种原因同地方的人亦会有口音的差异,表音文字的传播性受到局限。思索良久,盛华章找到了一个适合大众的方式,从读文时代重回读图时代:顺着文字与方言的关联性,将抽象的中文象形文字复原为具象的图形和场景。
“俗话说,大象无形。我这样做,就是可以让无形的方言回归到有形之态。”很快,盛华章便开始将这些活泼至极的词语变成了文图音义皆具的场景图,再配上音频和视频,这样浏阳话就开始变得立体起来。为此,他将自己的这个项目取名为“大象有形”:“简单说就是以现代技术工具让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字,享受中文的视觉之美、听觉之娱、思辨之智。”
“当然,我为这1000余个方言词所配的文图并非信手搭配,每一个字和词都会找到最切合的汉字和最适合的配图才算。”像是自创了一套破译密码,盛华章这套将文图音义完美结合的方式得到了深圳博物馆研究员暨远志的认同。同是浏阳人,作为北大考古学博士出身的暨远志对盛华章所做的这项工作表示十分支持,并以他的专业知识为这些搜集到的词语可能出现的历史背景给予论证。
“我的这套方法不仅仅适合于浏阳话,同样也适合于其他南方方言,但目前还没有大量总结。”盛华章透露,目前工作室在做的工作还只是通过图片、文字与读音相结合的方式表现浏阳方言,预计到明年年底大家就可以看到实物版的浏阳方言博物馆了。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