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浏水滔》,讲述50个浏阳人的长征故事
“浏阳是红色的浏阳,也是血性的浏阳,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先烈。廖鹏君的新书不仅弘扬了浏阳的红色文化,同时也讲述了浏阳人自己的长征故事……”
从2015年开始,当时67岁的浏阳作家廖鹏君分三次重走了长征路(红一方面军线路),并撰写了《浏水滔滔》一书,讲述浏阳人的长征故事。该书已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沙市中共党史学会编辑,团结出版社出版,并于7月28日在浏阳卡乐书城九方店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实习生余芹慧
被革命故事浸润,他想写本“浏阳人的长征故事”
“1912年10月,李由(曾用名李茂由)出生于浏阳县人溪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李玖铭为清末秀才,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利用教师身份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由从小受父亲革命思想的熏陶和教育,1928年6月在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永和镇李家大屋是红一军团和三军团的会师之地,也是红一方面军的成立之地。而我家与唐亮将军家相隔不过百米,与红军老干部李由家则是干亲关系……”因为出生在永和,自记事起,廖鹏君听得最多的便是身边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老英雄的故事。随着所听的革命英雄故事越来越多,廖鹏君的内心开始“种下”对革命英雄们的敬仰。
读小学的时候,廖鹏君就读的永和完小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让人惊喜的是,李贞当时还应邀到学校作报告。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如何在征服玉龙雪山时给战士们鼓气,又如何与丈夫甘泗淇互相鼓励一直随部队走到了陕北……当一个个细节经由李贞亲口说出来时,坐在台下的廖鹏君十分激动,心中的那份红色情结也变得更深了。“后来在浏阳一中读书的时候,又听过回母校视察的胡耀邦、杨勇等作的报告。”1969年,作为下乡知青的廖鹏君特意选择了到李贞故里——永和镇金桥大队窑前生产队插队。在当知青的三年中,除了日常的劳作外,廖鹏君的闲暇时间都用来了解革命历史了。
“一有时间,我就会搜寻资料,特别是浏阳人长征的资料。因此,编写一本浏阳人长征故事的书是我多年的夙愿。”退休后,在市政协担任文史调研员的廖鹏君有了经常与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打交道的机会,在工作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史志书籍。随着掌握的史料越来越多,廖鹏君更加深刻地被长征精神所感染和激励,2015年他便产生了写一本书讲述浏阳人长征故事的想法。
踏上了一个人的“长征路”,只为写下生动细节
“实际上,真要写一本书却不仅仅是收集史料那么简单。查来查去,还是有部分传主的长征资料找不到。”为此,廖鹏君经常出入各级图书馆、党史办,同时,他还开始了下乡采访,先后到达浏阳的张坊、小河、达浒、大围山、沿溪、永和、洞阳、北盛、沙市、淳口等乡镇,与将军后人或红军老干部的后人取得联系,并上门采访。
“收集来的资料固然丰富,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掌握写书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了亲身感受和体验红军长征精神,2015年起,年近七旬的廖鹏君迈开双脚,踏上了“重走长征路”之旅。
重走长征路的路途十分遥远且条件较为艰苦,曾被邀约和他一起去的朋友们婉拒了廖鹏君的邀请。即使如此,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个人的“长征路”。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是在永和成立的,因此选择红一方面军的线路于我而言更有意义。”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11省,行走的路线是最长的,但廖鹏君却不曾畏惧。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路线,途经“一苏大会”旧址谢家祠堂、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河畔、红军血战湘江的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遵义会议旧址、泸定桥……每到一处革命遗址,廖鹏君都仔细查看、拍照,寻访革命的印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下来,廖鹏君分三次重走了长征路,积累了几十万字文字资料,搜集到了很多生动悲壮的长征故事,最后一共写下了50个浏阳人的长征故事。
“有一次他生病住院,接到采访者的电话后,毫不犹豫地拔掉针头,直奔十多里路去采访,高兴之余竟忘了自己是住院的病人。”对于廖鹏君写作此书的过程,朋友们纷纷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点赞。
对此,廖鹏君表示并不觉得辛苦:“浏阳是革命老区,又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得到发扬和传承。这份讲述,是为了让更多人来了解这段历史。”
◎人物介绍
廖鹏君,1948年出生于浏阳永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1月下放到浏阳市永和镇插队当知青,1971年招工到湖南省浏阳磷矿。工作之余热爱写作,出版了回忆录《穿越岁月的烟云》、散文集《梦牵菊溪河》及讲述浏阳人长征故事的《浏水滔滔》。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