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上门求教,敬“改口茶”
净手上香、磕头拜师、互签拜师帖……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已很难见到的拜师仪式,真真实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这让“80后”永安伢子陈永灿十分激动——
5月14日,洞阳镇华科生态文化园的一栋古民宅内,在众多文艺界人士的共同见证下,浏阳弹词唯一传承人、盲艺人张阳华正式收武汉大学美学研究生、长沙门道文化董事长陈永灿为关门弟子,并按照传统举行了拜师仪式。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武大高材生多次上门求学浏阳弹词
“篮子提水水不漏,网子上面遮得荫……”铮铮,铮铮铮……一位盲者端坐如山,手指拨动古朴月琴,琴音穿透时空,将古老的弹唱艺术再次奏响;伴随着琴声,唱词时而宽阔苍凉,时而悲彻凄然,饱含真情与沧桑。5月14日,拜师仪式尚未开始,张阳华娴熟地拨弄着那把跟随了他几十年的老月琴,边弹边唱。极具韵味的唱腔与月琴声相得益彰,赢得了在场人士的阵阵掌声。按照张阳华的意思,他这是以一段浏阳弹词致敬到场宾客及对新徒弟的认可。
随后,在众多文艺界人士的见证下,张阳华与陈永灿互签拜师帖,陈永灿行叩首礼、递上“改口茶”。张阳华喝过“改口茶”后,正式成为了陈永灿的师父。在给徒弟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后,张阳华也希望陈永灿在学习浏阳弹词的路上能够德才兼备,早日成长。
“我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一直都想浏阳弹词能够源远流长,但并不想草率收徒。”按照行规,在收徒前,张阳华曾对陈永灿进行过数次考察才表示同意。张阳华介绍,今年年初,家里突然来了位年轻伢子,一番交流后,得知这位年轻人名叫陈永灿,永安人。1981年出生的陈永灿不仅十分爱好文艺,而且还是位毕业于武汉大学美学专业的研究生。得知浏阳弹词作为非遗文化项目急需保护与传承,便萌生了学习的念头,辗转找到了张阳华……
“就是他了,这伢子不仅有扎实的美学理论知识,学习也十分认真,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技艺传授给他。”因为担心年轻人只是图个新鲜,起初张阳华并没有答应。在一次次上门求教后,张阳华心动了。在进行一番深入交流与考察后,张阳华便知道十分吻合自己内心的那个学习者终于来了。
“永灿是我的关门弟子,因此我也希望能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传授给他。”面对陈永灿的虚心求教,张阳华表示很是看好。
师徒将合力追寻浏阳弹词之源
师徒将合力追寻浏阳弹词之源
“弹词融合了说唱、弹、口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一个人需要扮演好几个人的角色,位高时是‘皇帝’,位卑时是‘乞丐’,学狗吠就要学狗,学鸡鸣就要学鸡。”因为身体的缘故影响了嗓子,66岁的张阳华表示自己已经有十余年未曾外出表演了。但在家中,只要一有空他还是会抱着月琴,弹唱上那么一段。
“浏阳弹词演唱只有一个人,要单独完成诸多角色的扮演,同时还要弹奏月琴。”张阳华表示,唱弹词经常要变声、变调,模拟不同的人物或者其他对象,“非常需要底气,唱词要滚瓜烂熟,如果记得不清,唱起来就很累。”
在浏阳北乡,因为地域不同,说话的腔调也不一样,因此有上北乡与下北乡之分。而张阳华所在的洞阳镇,属于下北乡。在这里,民间流传的花鼓戏、弹词与评书等多种艺术形式曾经百花齐放。
“尽管都是‘讲故事’,但还是蛮不同的。”张阳华介绍,花鼓戏可由多人扮演角色,搭台唱戏,有专人演奏乐器,弹词则是表演者怀抱一把月琴便包下所有的角色。至于浏阳弹词与评书,也是有很大的区别:“弹词与讲传(张阳华把评书称为‘讲传’)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叙述各种小说。虽然内容差不多,但弹词是唱一句、弹一句,如此往复,而且唱腔与评书不同,耗费的时间也更多。”
对于师父的讲述,陈永灿表示十分认可:“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听众平日接触的浏阳弹词,因口口相传并无过多的文字资料记载。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和师傅一起尽力追寻浏阳弹词之源。另外,我也希望传统的浏阳弹词不只是作为一种展示,而是希望它能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更加鲜活的艺术形式。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