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镇有自己的烟花产业,过节时全家人团圆,爸爸、妈妈、叔叔、弟弟,还有我,都聚在一起。大人们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聊天,我则坐在一旁,等待着天空中‘花儿’开放。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烟花,让夜空格外美丽,连小猫咪也来凑热闹了。”
浏阳日报记者许雅兰
孩子们眼里的花炮工作,忙碌却有趣
浏阳是“中国花炮之乡”,大瑶镇更有“花炮之源”的美誉。色彩斑斓、靓丽夺目的花炮,让无数小朋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童年。“我的家乡是个特殊的地方,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看见烟花燃放。”大瑶镇三年级学生刘守麒说,家乡的夜晚是热闹的,是迷人的,夜空就是一块璀璨的画布,画布上铺满了各色炫彩的烟花,“一朵朵烟花升上天空绽放,很美!”他将这种美画进了《家乡的夜晚》中,引人入胜。
而对于大瑶镇8岁程思怡来说,花炮让她童年充满欢乐,忙碌的花炮工作,更让她的童年充实、有趣。
“妈妈每天一清早就去花炮厂上班。”浏阳花炮的生产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纸、土硝、硫磺、炭末、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总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程思怡说,花炮厂里的工作很忙碌,但也很有趣。妈妈工作的花炮厂规模不大,专门制作一些小烟花,但这些各式各样的小烟花,恰恰是孩子们的最爱。“那些小烟花我玩过好多,很好玩,而且妈妈在制作时,我还帮过一些小忙。”
“一间一间的制作室里摆满了许多大桌子,做事的人围坐在桌子旁,双手不停地忙碌着。”一幕工人赶制花炮的场景,在程思怡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她用几支蜡笔将忙碌的花炮工作刻画出来,取名为《做烟花》。
六年级学生王琪,也常和妈妈一起去花炮厂,不过她是去帮忙——捆筒子。“不要小看我哦,现在外面燃放的烟花说不定就有我捆的筒子。”在王琪眼里,捆筒子的花炮工人十分厉害,小小的她一次只能捆三四十个筒子,半天下来,能捆几百捆,但妈妈和其他花炮工人很厉害,一天能捆一千多捆。一眨眼,一捆筒子就扎好了,再一眨眼,一堆筒子都捆好了。因而,她将和妈妈一起捆筒子的场景画入画中。
“花炮天堂”的孩子们很幸福
“孩子们还小,对物体的看法、思维能力都处于想象和现实交错的阶段,所以写实性很弱,但这一份‘失实’,恰好是孩子们最天真可爱的地方。”孩子们稚嫩而充满创意、充满想象的画作背后,承载着指导老师胡凤娇的感慨与感动。
去年9月,《小学生导刊》的编辑找到大瑶镇李畋学校,希望能在刊物上展出一些孩子们描绘家乡的画作。作为中高年级的美术教师,胡凤娇特地在各个年级开展班会,给孩子们详细介绍家乡的烟花产业及历史,并引导他们用画笔,描绘出他们眼里、心中的花炮之乡。
孩子们的热情出乎胡凤娇的意料,短短几天,孩子们就交给她五六十幅作品。彩笔画、蜡笔画、刮画……都是孩子们对花炮之乡的解读。做花炮、玩花炮、看烟花,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家乡是最有趣的“花炮天堂”。
“我们镇的人不用去远方工作,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只要在家里就能做很多事情,生活得很悠闲。”10岁的饶盈盈画了一幅彩笔画《休憩》,将这种美好生活一一展现:大人们在捆筒子、晒筒子,闲暇之余,就坐在葡萄架下下盘棋、喝杯茶,小憩一番。
“大瑶镇的留守儿童不多,孩子们平常跟着父母一起,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行为。”胡凤娇介绍,花炮文化深入到了大瑶镇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花炮的燃放,各种以花炮为主题的文艺表演、花炮龙狮等都对他们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花炮文化更是对他们的择业有很大的影响。
“花炮之乡的孩子很幸福。”这是胡凤娇从孩子们的笑脸上读出来的,也是在孩子们的画作上看到的。
□延伸阅读
浏阳花炮的生产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纸、土硝、硫磺、炭末、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总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业人员已研制成功安全可靠无公害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高科技新产品,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0岁的黄子怡有新创意,“环境保护很重要,花炮企业也要注重环保,家乡有一个神奇的‘花炮废品处理器’。”黄子怡说,她画的“花炮废品处理器”,能将烟花鞭炮生产、燃放后产生的各种废水、废纸、金属粉末等变成可以重新使用的水、纸、和药粉,“这是一款很环保的产品,对废品废物加以处理后,我们的家乡会更加美好。”(画作指导老师胡凤娇)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