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枕水而居,古镇吊脚楼上听商业传奇

编辑:戴鹏 2013-06-07 09:41:42
微浏阳
—分享—


古镇拱桥,流水,沿河两岸的院落和吊脚楼,秉承浏阳河文化精髓,成为一处休闲之地。浏阳网网友wxx


端午时节,官渡古镇,龙舟竞渡。浏阳的龙舟文化,最著名的,莫过于官渡了。享誉天下的浏阳河,在此处拐了第一道弯,河面宽阔,深浅适宜,绝妙的龙舟竞赛佳地就此形成,延续数百年,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龙舟之处,水路通达。往昔,货船可通洞庭,连湘江,达长江,遥指东海,官渡借此成为货运集散中心,繁华一时。而到了如今,街巷恬淡,山水飘渺,江南古镇重现,那一片安静的水湾就在眼前。

舵手就位,龙舟的身影渐行渐近,岸边的人群围了一层又一层。锣鼓声中,我们逆河而上,走古码头,过石拱桥,访商贸街,抵达上水河栈,呈现一座古镇的前世与今生。今日刊发第一篇。

浏阳网6月7日讯(记者 胡敏)

一艘乌舡船,满载货物,从官渡的码头出发,沿浏阳河直流而下,过长沙,入洞庭,进长江,最后在汉口靠岸,货物被卸载之后,转而进入官渡人在此开设的商铺。

数十年前的这种商贸胜景,虽因浏阳河断航之后不复再现。但是古镇官渡一直充盈着的商贸文化与氛围,却从未间断过。这座位于浏阳河上游的历史重镇,古往今来就是通衢,是湘赣边区农副产品和手工产品的主要交易、集散地。

水运通达,货物直抵汉口

6月4日上午,伫立在河边,84岁的官渡老人冯辉腾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时候,这一带都是码头,装纸的、装粮食的,人来人往,很热闹。”

至今在岸边,记者仍然可以见到几处码头遗迹,青石板路一直通往水里,诉说着过往的水运繁忙。

官渡,古名居陵,曾经一度作为浏阳县治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商贸辐射能力也向周边地区延伸,一时成为繁华之所。

另外,在没有公路以前,航运比较发达,张坊等地的货物,必须到官渡进行装载,因此,在官渡这个地方,就形成了货运集散中心。

丰水期时,官渡境内的河道可通航载重量达5吨的大秋船,枯水期也可以通载重量为2吨的乌舡子。而大溪河边的这些码头,自然就是生意兴隆。

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冯辉腾,对于这些繁忙景象,是非常熟悉的,“小时候和伙伴们在码头边玩,还能听到这些搬运工喊劳动号子。”

经过统计,官渡共有7个码头,集镇上就占了5个,征明街河口的四新码头货物吞量占到集镇货物总吞吐量的60%以上。

“那里是瑶湾码头,那里是何家码头。”官渡镇文化站站长孔昭谷说,官渡镇的商贸文化在码头上得到最大的体现:很多商船从此起步,有的漂到了千里外的汉口码头。

“运纸的船最多,物资直达汉口。”冯辉腾说。而在汉口这座长江边的大城市,还有官渡人在当地开设的商铺,用来销售这些浏阳特产。

商铺过百,商号自制票券流通

更多的商铺林立在官渡街头,以码头为中心,向外拓展。形成了正街、河街、后街三条主要街道,大小商铺百余家。

在《官渡镇志》的序言中,土生土长的官渡人林昌梅写道,“小时候,家住官渡正街,总人口过百户,父亲就是这里的百户长。晚上有更夫巡逻,经常被梆声和锣声从睡梦中惊醒。”

数十年过去,如今官渡集镇规模扩大了数倍,商铺数目自然也今非昔比。但今日的规模,正是源于这种久往的文化沉淀,“现在还有古镇的影子,文化也一直在流传。”6月4日,跟着冯辉腾的步伐,记者从官渡镇中心广场出发,一直沿着曾经的兵马大道,从一处处码头过去,进入河街。

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商铺,木门开启,就迎来了一天的生意。从下河街再到征明街,冯辉腾指点说,“这里是胡源盛,那里是邱伯记。”这是民国时期,官渡的著名商号,主要从事的是粮食生意。

在1947年时,因市场萧条、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胡源盛与邱伯记等字号,制作联票用以市场流通。此举是为了避免损失,各商店的物品皆以米谷标价,按照米谷价格折合收钱。虽然当时的县政府对于这一行为是采取打击的态度,但商号有利可图,可以获得暴利,无不铤而走险。

旧时在官渡镇,主要以个体手工业为主,而其中又以大宗贡纸(文化纸)、土纸(折表纸)、南杂等为主,1954年,平江人到江西挑盐,途经官渡,投宿的饭店就有20余家。就在与七宝山交界的船篷岭,有人看到了商机,就地搭起几个简易棚子,开起了茶馆和面摊,形成了简单的商贸点,赚取营生。

而此时,官渡集镇共有各类商铺212家,规模蔚为壮观。

古镇建筑
依河而建的吊脚楼

行走在官渡古镇的下河街也好,征明街也好,都可以见到一些吊脚楼的影子。

这些木楼依河岸而建,一楼有腾空之势,直接与水面接触,二楼的回廊就在水上,形成一种“枕水而居”的画面。这些或旧或古的楼房,诉说着官渡镇的商贸文化与商脉流传。

在旧时,这些楼房里,一楼作为铺面,二楼是住房,都是商家。可以说,吊脚楼式的商住一体建筑,承载了官渡镇的商贸文化流传,也构成了官渡古镇的基本元素。

官渡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形成古镇?又为什么会集中了内容如此丰富的商贸文化,冯辉腾认为,“这与官渡镇的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都分不开。”地理位置优越是成为县治,形成古镇的必备条件,而在此基础上的河运繁荣,又制造了浓厚的商业氛围。

而这种商脉流传,一直延续至今。

大溪河上的古桥

大溪河蜿蜒而过,将官渡集镇一分为二,东西各半。在历史上,就有一座著名的古桥,横卧在河水之上。

这座名叫镇南桥的石桥如今是水泥桥面,但其最初建成的时候,还是架木而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官渡境内的各大宗族捐资而建。到了嘉庆年间,又改成了石墩承梁,桥长70米,宽4.7米,高6.7米。

现在看到的石桥墩,就是源于当年的这一次改造。而到了1952年,政府又将其改造为木面公路桥,1954年洪水冲过,将一处桥墩冲散,此后修修补补,到1990年,将原石墩改建为混凝土整体结构大桥。

六年后,在镇南桥上游200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公路大桥,单孔跨径96米。如今,两座大桥交相辉映,成为了东区几个乡镇交通通途上重要的节点。而镇南桥则成了一座步行观光桥,汽车已经不能通过桥面,两端设置了石墩,行人从桥上通过,感受河风拂面,成为官渡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古镇文化
端午龙舟竞渡

浏阳的龙舟文化,最著名的,莫过于官渡一地了。

“以前赛龙舟,可以讲是一件盛事,我几岁的时候,就骑在大人肩上,看赛龙舟。”冯辉腾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二,大溪河上,就已经开始有了龙舟试水,“一直要赛好几天,直到初七、初八。”

龙舟赛事举办的时候,两岸都站满了人,有些观众带着洋伞避暑,有的拿着扇子纳凉。冯辉腾回忆说,比赛到最精彩的时候,打伞的人不打伞了,拿扇的人不扇扇了,而是将伞柄直接往地上戳,激动的时候,伞柄都被震断了,而有些人的扇子也破了。

当时,最出名的两个龙舟手,一个名叫冯义怡,一个名叫周令仲,“两人的技术不相上下,一个是河东的,一个是河西的,两个争起来,那确实很好看。”

大溪河河面宽阔,深浅适宜,两岸又绿树成荫,官渡镇就在这个绝妙的龙舟竞赛佳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即龙舟文化。解放前,官渡养船户甚多,有道是“河里不划船,气死岸上人。”

但是,解放后一段时间内,因为忙于生产,官渡的龙舟竞渡曾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龙舟又走进官渡人的生活。”冯辉腾回忆。

“我当文化站站长已经22年了,这期间便举行了18届龙舟赛。”孔昭谷的话印证了这一点。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