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依恋下的这一方土地,是如此的祥和温馨。董怀国摄
浏阳网8月1日讯(记者 董怀国)2002年6月和11月,在浏阳河主干流大溪河中游地域,分别发掘出了两处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根据出土的文物考证,这里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曾经居住着不少的贵族。
这之后,这里又相继发现了战国、汉代、三国、晋代等时期的古墓葬群。这个地方就是官渡。元朝初年,官渡曾为县治,名曰:“居仁镇”,后曰:“居陵镇”。因相传元代有一骑马官吏,到此过河呼渡,因船夫行动迟缓,官吏一气之下,策马过河,故改名“马渡”。明代,又改名“官渡”,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堵土墙,还能辨出当年县衙的规模
“我敢肯定,当年的浏阳县治,就是在这里。”7月24日,太阳白花花的了,官渡镇83岁的退休老教师冯辉腾指着一簇藤蔓盘绕下的土墙这样告诉我们。这堵土墙约摸剩下了三丈多长,一棵两人才能合抱的大香樟高高耸立,那或远或近的故事便斑驳在这树影之中。
冯老断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便是当年县衙的后院墙。他指着前面一大片已经成为农田和菜地的地方说,当年的县衙并不算大,但也不小了,约有十多亩地吧,面南背北,是风水极好的地方。这里的正前方有一座镇南桥,经过无数代历史风云的洗礼,多次的整修翻建,今天还横跨在大溪河上。
而据史料记载,秦末汉初时,浏阳还没有一个正式地名,只有一个叫“居仁镇”或者“居陵镇”的地方,那就是今天的官渡镇。《三国志·吴·周瑜传》也记载,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刘(浏)阳为其俸邑。刘(浏)阳之名,始见于此。据浏阳县志记载,元代浏阳县城设在居陵镇(现官渡镇),直到明朝洪武二年,县城才迁往淮川。
就在现在村民的菜地里,还散落着大量的青砖。据此看来,这些砖应是当年县衙的墙砖了。冯老说,现在官渡南岳村很多农户家里都有这样的青砖。
半截吊脚楼下,曾演绎店铺林立的繁华
站在古镇南桥上,大溪河穿过新的官渡大桥,缓缓而来。而往下游,一带远山捧起朵朵白云,同近处清冽的河水点画出一幅恬淡的山水画来。
钟加强今年43岁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官渡镇上人。他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们,官渡的久远历史,其实也埋藏在这镇南桥旁边的河清街上。
沿着数十级麻石台阶下去,这在现代绝对要算是一条逼仄的小巷了。两旁的建筑,现代的红砖墙托起的是古老的吊脚楼,历史和现实瞬间交错得有些晃眼。而那高高的吊脚楼将太阳遮断,留下了沁入心脾的清凉。84岁的冯辉湖老人坐在街上,他给我们介绍,这里本来叫做“河街”,东连镇南桥,西达大溪河码头。虽然只有短短的100米,却是当年居陵古镇最繁华的地方。1995年发大水,吊脚楼险些被毁,于是底层就换成砖石结构的了。
征明街同河清街直角交汇,向下直达码头。官渡中学退休教师曾克成说,其实这两条街都是当年最繁华的地方。就在解放前,这里比较著名的有药铺“同昌生”、纸庄“邱伯记”、南杂店“何记”,一户冯姓人家则有最大的酒作坊。
也就是在这两条街上,每年秋收之后的物资交流会一度非常红火。官渡特产金橘、花生、高粱等都在这里进行交易,而在码头那边,一串串的秋船和乌江船满载贡纸和折表纸,销往长沙、汉口、上海……一时之间,岸上集市的喧嚣,河里船只的穿梭,演绎着这座古镇久远的繁华。所以今天人们说起官渡,还是说湘东重镇,湘赣枢纽。不愧旧日县治的地位。
文史考证
潘信之先生认为浏阳县治最初在淮川
浏阳县治最早到底是在今官渡,还是在今淮川?这个问题向来有所争论。我市著名文史专家潘信之先生曾撰文《浏阳县故城考》,认为浏阳县治最初在今淮川。
潘老在文中主要依据《湖南通志古城考》来考证。该书载:“浏阳古城在今县东,三国吴析临湘县北境置,属长沙郡,隋大业初省入长沙县,而故城废。唐景龙初复置即今治,元初迁居仁镇……”
潘老认为,《通志》写于明代,续修在清时,既唐“复置即今治”,而明代的“今治”指代淮川是没有争议的,那么一个“复置”,就说明县治最早是在淮川,而只是中途换了,到唐代又换了回来。
地理风物
盛极一时的官渡社戏
来到官渡,万寿宫和李家祠堂是不可不去的地方。连云山林场退休老干部陈与康领着我们走上昔日的兵马大道,走过兵马桥,便到了万寿宫。陈老说,这里是官渡当年西到浏阳、长沙,东到江西的必由之路。民间的社戏,往往放在万寿宫、李家祠堂等地方上演。
每年春分、冬至,传统习俗是要举行社祭,而端午节会有庙会,中秋节有马元帅庙会……这些重大的活动中,都有社戏表演。
看戏不须买票,是由当地大户出资包场的,多则连演半月,少则10天,日夜不停。于是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三国英雄、水浒好汉,以及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等,就此深入到了官渡民众的脑海里。
官渡人惯会吟诗作对
连云山林场退休老干部陈与康说到当年新四军经由官渡北上抗日,以及解放军走兵马大道来到官渡,脱口就给我们说了一个对联:“兵来解放;马到成功”。他说这是当地人在解放后作的对子,至于到底是谁,已经无从稽考。但是细细探究,官渡人普遍深厚的文学素养保准让你惊讶。
清代文人谢兰亭曾经以“浪淘沙”调作《咏观音八景》,中有诸如“雾后露华禾农,草色蒙茸”之句,道不尽官渡美景。而现代谢廷光也以七绝作《居陵八景》。诗中吟道,“马渡山河几度秋,辉煌县志有名留。圭斋姓字今犹在,依旧斜阳照未休。”
事实上,官渡历代文人墨客和劳动群众在各自学习、工作和生产生活中都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其种类包括诗词、对联、散文、辞赋、歌行、戏剧、快板等,这里浓浓的墨香令人叹服。
官渡印象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居仁”、“居陵”、“马渡”、“官渡”,一个个不同的称呼分别代表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或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而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县治所在,是其拥有厚重历史积淀,浓郁文化底蕴的重要原因。
官渡是恬适的。它地处湘赣边界,大溪河中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能够拥有那样多天然的美景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方式;官渡又是动感的。它随着大溪河的脉搏,创造出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和手工业文化,一条大溪河让它很早就与长沙、上海等大城市曼妙对接,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地方经济。
对唆螺的偏好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智慧;对龙舟的热衷是一种昂扬的进取精神。今日的官渡,交通条件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善,集镇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产业转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官渡,正在向世人展示它固有的无穷的魅力。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