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镇梅田湖村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上富民强村之路。记者张迪
“游客不光可以住民宿,还可以采摘水果、吃农家菜、喝客家米酒,如今回头客越来越多了。”8月31日,张坊镇田溪村西溪磐石大峡谷景区内,客家山居民宿老板罗玉来喜笑颜开,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游高峰中,客房天天爆满,今年收入预计可以达到8万元,比去年翻上一番。
田溪村的火爆人气,是近年来浏阳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道缩影。穿行在湘赣边界的浏阳乡村大地上,山峦叠秀,碧水竞流,空气清新。走进乡村屋场,宽阔平整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居,满目皆绿,处处是景。
实干兴乡村,行动出真知。《农民日报》曾以《以实干促进乡村振兴的浏阳行动》为题,对浏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解读,并高度评价。浏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探索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浏阳样板”。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胡吉星
乡村振兴的“浏阳方案”
“两万斤黄金梨已经卖完了,比去年提早收工,大围山梨的品牌越来越响了!”每年采摘水果的季节,是大围山镇益康果园负责人罗建政和果农们最忙碌的时刻。自7月31日大围山镇第十一届水果文化旅游节开幕以来,前来果园采摘的自驾游客络绎不绝,果园内的黄金梨、圆黄梨和翠冠梨等都销售一空。
得益于独特的土壤条件、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大围山产的梨子质地细腻,脆嫩无渣,而且核小皮薄。为了打响“大围山梨”的品牌,2014年5月,在市农业局、大围山镇的积极申报下,“大围山梨”顺利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认证后大围山梨的种植面积三年内扩大了一倍。2018年8月,“大围山梨”通过验收成为湖南首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围山梨”捧回了农产品金奖。
农业品牌多而杂、缺少知名品牌,一直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在“大围山梨”成为“国字号”农产品的背后,凝聚着浏阳市在“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中的心血。2018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密结合浏阳市情,浏阳出台实施了《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回答了“乡村振兴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进“十项重点工程”、探索“三会”工作体系、完善三类要素平台、建立“三制”推动机制,确定了具有浏阳特色的“10+3+3+3”工作路线图,“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建设工程就是“十项重点工程”之一。
有了好的发展思路,关键还是要靠人来落实。浏阳探索建立了市、乡(镇)、村“三会”工作体系,通过“市级研究会聚智,乡镇推进会聚力,村级议事会聚心”,形成了“高位谋划推动、整合要素资源、发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浏阳方案”。
村级集体经济的“浏阳路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为确保《浏阳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取得成效,浏阳坚持把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书记工程”来抓,形成部门指导、乡镇(街道)落实、村“两委”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同时,按照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服务型、物业经营型“四型”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为各村找准增强“造血”功能的发展路子。
2018年,社港镇淮洲村还是集体经济“空壳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该村大力发展“土地合作型”经济,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浏阳淮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按照“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流转2000余亩土地建设千亩荷花种植基地,并套养泥鳅、黄鳝、鲫鱼等,一举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成功迈入年收入20万元“俱乐部”。古港镇梅田湖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园景色,该村把全村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谋划,按照“一个屋场一个特色,一个屋场一个景点”的思路进行开发。2017年,梅田湖村在浏阳率先采用“公司+村级+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入股10%,成立梅田湖研学旅行基地,将村民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接待用房,流转土地改造成特色体验区,吸引学生体验农耕文化。基地2019年接待学生8.9万人次,带动消费1000余万元,农户分红260万元,其中村级收益近30万元。
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近年来,浏阳涌现出一批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据2017年初统计,浏阳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仅644万元,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有278个,占比92%。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302个涉农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727.1万元,所有村(社区)经营性收入均超5万元,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
今年,浏阳继续高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半年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530.3万元,收入超20万元的村有116个,其中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村有39个,提前完成今年长沙市对浏阳的考核任务。此外,浏阳还启动了“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自我加压,明确到2021年底要实现所有涉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提标至20万元以上。
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浏阳试点”
张坊镇田溪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建设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田溪村位于大围山下,在几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省定贫困村”。2015年,田溪村支村两委决定利用该村西溪片独特的第四纪冰川石球石貌地质遗址自然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没有资金,就靠村民众筹。”田溪村党总支书记李纪煌介绍,大家以现金、土地、山林等形式入股,成立了湖南西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西溪磐石大峡谷景区成为新晋热门景点,2017年至今接待游客达34万余人次,门票收入1700余万元,带动村民创收3800余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700元增长至2019年的11000元。
在地处偏远的小河乡,农户难以就近就业。为此,小河乡乌石村引进了画室产业,就近设立培训点,通过免费培养、上手后按量计薪的方式,培养农民画师,村民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拥有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优势的乌石村,还吸引了“中国旅游影响力乡村民宿TOP10”湖南惠润民宿的目光。今年,在经过多方选址、深思熟虑后,惠润民宿项目落户乌石村。目前,双方已经签订合作协议,正在制作设计方案,预计10月对外营业。
田溪村、乌石村同为省定贫困村,但依托优质的自然禀赋,两个村均向着乡村振兴之路奋勇迈进。
通过高质量发展带动高质量脱贫,目前,浏阳3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已实现脱贫14843户4780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9%降至0.12%。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今年,浏阳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开展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试点县市,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与着力点。
结合新阶段扶贫工作试点,浏阳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推进高质量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浏阳实践”,正在探索实施“四个升级打造”,即:把扶贫产业升级打造成为“品牌化”产业、把扶贫网格升级打造成为“全能型”网格、把脱贫典型升级打造成为“示范性”力量、把贫困山区升级打造成为“精品式”景区,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