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接地气又新潮,快乐解锁乡土技艺》后续
东门完小的藤编课收获百万网友围观点赞
点赞的不仅是“限定款”包包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一二三,能上链接了吗?”“与其说在为孩子们的巧手点赞,不如说是在为内心向往的治愈感点赞。”……11月20日,“微浏阳”视频号、浏阳日报抖音号同步发布短视频《将藤编搬进课堂,孩子们出手都是“限定款”》,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截至11月24日,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122万次。21日,《浏阳日报》推出深度报道《又接地气又新潮,快乐解锁乡土技艺》,对这门藤编特色课堂进行全方位解读,再次引发关注。
“我们也没有想到会这样火,替孩子们感谢大家的关心关注。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将课后特色服务课结合乡土特色做扎实,认认真真上好每一门课,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收获众多网友的点赞后,东门完小校长廖佳谦逊地表示,会将这份火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其变为一种教学常态全面铺开。
#百万网友围观点赞,直呼“一二三,快上链接”#
“平编、交叉编、锁边……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操。”藤编课上,东门完小教师赖世英和孩子们拿出长短不一的仿真藤条,将中心点对折后,一根包另一根,折上穿洞,向下收紧重复编出田字格。娴熟的手法、沉浸式地编织,让整个课堂充满热情与活力。而在其他同学还在紧张地编织时,五年级111班的廖智鹏第一个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原来他利用周末偷偷“加班”练习,想给妈妈一个特别的惊喜。
“这款式各不相同,都还是独一无二的‘高定款’。”“真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而且十分懂得感恩,家人们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还不知道开心成啥样呢!”“一二三,快上链接呀,我想预订一个。”11月20日,“微浏阳”视频号、浏阳日报抖音号同步推出短视频后,浏览量蹭蹭上涨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位网友留言评论,对孩子们的心灵手巧进行了赞美。
“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堂课真好,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强烈建议这节课在全省、全国推广开来。其实各地都可以借鉴挖掘本地的非遗传承类工艺,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给孩子们增加一些真正的生活技能……”而对于东门完小开设的这门课,不少网友从回归教育本质、非遗传承、乡土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点赞和建议。
“其实,看着孩子们沉浸其中,作为大人的我很是羡慕。与其说喜欢他们出品的那些精美的包包,羡慕他们丰富多彩的校园,更多的是对那种自由舒展的心灵的向往……”在工作、生活、学业皆繁重的现代社会,网友“扬长而去”表示这堂手工课契合了广大网友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透过藤编和豆腐工坊的课程,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那份热爱。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
#校方感谢大家关注,会将这份火爆转化为教学常态#
“您好,请问您有视频中这位藤编老师的联系方式吗?我们想邀请她来指导手工课。”“很想和校长联系交流一下,是如何将藤编、豆腐制作和种植这些乡土特色课程融入到课后服务中来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视频及文字新闻发布后,不少读者直接或是间接联系到了东门完小的老师们,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取经”。
“真的没有想到这样火爆,感谢大家的喜欢。”聊及这门意外“走红”的藤编课,赖世英表示“意外和惊喜并存”。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围山人,五年前,赖世英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这学期,她除了担任学校语文老师及班主任外,还兼任了藤编课老师。“这学期我计划带孩子们学习田字格编法,先编织一个手提包和一个小背包,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手法都很娴熟了,之后再学习六角花的编法,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创作。
“我自己很喜欢手工活动,也很享受那个沉浸式的过程。”说起话来斯斯文文的赖世英笑言,自己平时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做一些手工。她的一双巧手,在同事朋友间也是小有名气。而为了让孩子们增强动手能力,她曾开设了折纸、折扭扭棒等手工课。在课堂上,无论平时是活泼还是文静的孩子,其专注力与耐心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会想各种办法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变得更加完美。而这个增长技能和智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了课堂之外……
“打电话来的多是同行,大家都很好奇我们乡村小学是怎么做到寓教于乐的?”在新闻见报后,东门完小校长廖佳的电话亦变成了热线电话——大家的话题都是围绕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式、孩子的成长等。而如何让教育结合乡土特色、更“接地气”,也成了大家探讨的主要话题。对此,她表示,其实学校很早就有开设劳技课,除了藤编课外,豆腐工坊还在全校铺开了。
“生活即学问,实践出真知。”对此,廖佳表示会和全校老师一起努力,将这份火爆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将其变为一种教学常态全面铺开。
网言网语
@李松林:这才是学校该有的样子,应该全国大力推广起来。
@小芳: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们,他们懂得感恩,这将是他们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YQsaner: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手工和劳动能力,这样的课程太有意义了。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