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拆工作率先清零,11个桥隧工程启动建设,12个配套临建工程即将投用
长赣高铁浏阳段建设跑出“加速度”
助推浏阳加快迈进“立体交通时代”

作为长赣高铁湖南段最长隧道的苏家庵隧道,目前已基本完成导向墙施工,预计11月下旬完成管棚施工,正式进入暗洞施工阶段。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孟娟彭红霞
初冬的罗霄山脉腹地,塔吊耸立、机械轰鸣,长赣高铁浏阳段的钢铁骨架正于群山间加速铺展。
征拆任务率先清零、先期工程全面铺开、配套工程多点开花……这条承载着浏阳人民“高铁梦”的钢铁长龙,正朝着2030年通车的目标奋力掘进。
84天征拆清零,啃下项目推进首块“硬骨头”
重大工程,征拆先行。长赣高铁浏阳段穿越9个乡镇(街道)、28个村(社区)、158个村民小组,线路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征拆工作成为项目推进的“第一道难关”。

南川河特大桥全长2299米,目前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挑战,浏阳迅速建立起“市级统筹、专班推进、镇街落实、村组协同”的四级闭环机制。自8月6日征拆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征拆干部全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耐心倾听诉求、细致化解矛盾,对安置选址、补偿核算等难点问题进行会商,确保“问题不过夜、工作不脱节”。
在高效机制的推动与干群齐心的努力下,仅用84天,浏阳段红线范围内2525.6亩正式用地、388栋房屋的征拆签约工作全部完成,成为长赣高铁沿线各区县市中首个实现征拆清零的地区。
“征”出速度,更要“征”得民心。在澄潭江镇,面对个别远在外地、心存疑虑的群众,征拆一线工作人员利用假期乘高铁前往,面对面耐心讲解项目意义和相关政策,最终以真诚打动对方,完成签约;在大瑶镇,安置区被科学规划在集镇核心区域,充分保障涉拆群众后续生活的便利与子女入学的无忧,实现“安置”与“安心”同步……
目前,全市正全力做好组卷报批、倒房腾地等工作,持续以征拆“加速”助推长赣高铁建设“提速”。
11个桥隧工程启动建设,进度领跑沿线区县市
桥隧密集、施工难度大,是长赣高铁浏阳段建设的突出特点:在全长62.93公里的线路上,共分布有隧道36座、桥梁66座,桥隧总长达55.05公里,桥隧比高达87.5%。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条件,尽早启动重难点和控制性工程,成为推动全线建设的关键。
作为长赣高铁湖南段全线最长隧道——苏家庵隧道已拉开施工序幕。隧道出口掩映于群山之间,现场挖机轰鸣,工人们正紧张进行导向墙施工。施工现场负责人田翔介绍:“目前导向墙已基本完工,接下来将进行管棚施工,预计11月下旬可完成。届时隧道出口轮廓将显现,正式进入暗洞施工阶段。”
同样作为重难点工程的牛角湾隧道出口、菖蒲岭隧道进出口,也在同步开展正式进洞前的先期准备工作。“目前牛角湾隧道出口正在进行边仰坡开挖防护、导向墙施工准备,菖蒲岭隧道进口正在进行斜井进洞的洞口临建准备,预计12月初均可正式进洞作业。”中铁九局长赣高铁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杨跃飞说。
杨跃飞介绍,菖蒲岭隧道施工难度较大,精度要求高,需上跨四项工程——既有长沙饮水工程隧洞、既有S19浏洪高速菖蒲岭2号公路隧道、既有G319浏永公路蕉溪岭隧道、在建长浏快线工程。“隧道施工过程中将采用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并配备自动监控量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及时预警,确保隧道施工和既有工程安全。”
桥梁工程同样按下“快进键”。南川河特大桥是长赣高铁浏阳段首个开工点。11月11日,走进建设现场,高耸的旋挖钻机不断向下掘进,一片繁忙景象。
“从10月21日19号墩首桩顺利开钻以来,已陆续启动了26号、31号、32号墩的桩基钻孔。”中铁十一局长赣高铁项目部技术员伍玥铭介绍,南川河特大桥全长2299米,是标段47座桥梁中最长的,属于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该桥穿越岩溶强烈发育区,地下存在结构复杂的溶腔,给施工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且跨路施工点多,施工环境复杂,给施工组织协调带来极大挑战。为此,项目部提前进场筹备,目前已实现全面开工,正全力冲刺年底前完成大瑶段内所有桩基建设任务。
放眼项目全域,眼下长赣高铁浏阳段分属的3、4标已有11个桥隧工程启动建设,为沿线区县市中推进最快、开工点最多。3标段的牛角湾隧道出口、菖蒲岭隧道进出口、X003县道特大桥、平汝高速特大桥及大岭一号隧道进口,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在4标段,月亮冲特大桥、南川河特大桥、马冲大桥已正式开工;浏阳河特大桥、苏家庵隧道进出口、强盛隧道进口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
首批12个临建工程即将投用,强化配套供应
“目前,我们每天要为苏家庵隧道进出口、月亮冲特大桥提供近100立方米的混凝土。”在4标段的2号混凝土拌和站内,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负责人林敏告诉记者,该站高峰日最大需求量为1155立方米,实际每日最高生产量可达1900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工程推进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该拌和站全面采用智能化集控系统,实现了从原料配比到成品出站的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与绿色化运行。“除了砂石料需人操作设备投料外,其余环节均实现无人化操作。”林敏表示,面对不同工程部位对混凝土配比的差异化需求,智能拌和站如同一个“中央厨房”,依托物联网、大数据、AI算法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能精准调配,还具备自我优化与自我诊断能力,成为保障工程品质与进度的“智能基石”。
与此同时,4标段中心试验室也已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试验室设有信息化室、样品室、留样室、耐久性能室等功能区间,并配备多款先进试验机设备,可为项目提供原材料检测、路基路面试验、混凝土实体及配合比验证等服务。
截至目前,浏阳段3、4标段范围内,有6个混凝土拌和站、4个钢筋加工厂和2个中心试验室建成或即将建成投用。这批标准化、智能化的临建工程形成网络化布局,为沿线各工程持续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物资与技术支持。
特写
机械化+智能化,打造高铁建设新标杆
在长赣高铁浏阳段建设现场,“全工序机械化施工、智能化管控”成为工程推进的一大亮点。3、4标段全线共投入15套大型专用机械,涵盖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钻锚注一体机、拱架安装台车、混凝土湿喷机械手等先进开挖支护设备。
“隧道内高粉尘、高热、高湿的作业环境对人工挑战极大,机械化设备不仅耐受性强,更能显著提高施工效率。”中铁九局长赣高铁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杨跃飞介绍,采用机械施工承担隧道最前端的开挖钻孔任务,能大幅降低作业风险,为施工人员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在智能管控方面,中铁九局计划将牛角湾隧道出口打造为标段内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的示范工点,通过建设智能化指挥中心,实现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以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为例,该设备具备自动识别布孔功能,通过内置定位与传感系统,实时采集钻孔数、孔径、孔深等关键数据,并同步上传至信息化平台。”杨跃飞介绍,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自动生成施工日志与质量报告,为项目管理与决策提供精准依据,从根本上保障长赣高铁工程质量与进度。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