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心里,我就是他们的女儿”
——一位护士长与敬老院的双向奔赴

文/图贺再亮
2024年4月,春雨绵绵,满目翠绿将浏阳这座宁静的小山城装扮得生机盎然。然而,集里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张蕊芝的心里却忐忑不安——调岗的消息如雨滴般在她平静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漪涟。当月,集里医院成立医康养中心,正式托管集里街道敬老院,医院推荐她去担任负责人。去还是不去,成了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最终,张蕊芝接受了这个挑战。她坦言,当初来到敬老院时带着双重身份:那一年,她的婆婆已经在敬老院生活了6年。婆婆因公公离世后患有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打乱了原本稳定的家庭生活节奏,不得已,张蕊芝只好将她送到敬老院。

6年间,张蕊芝先后为老人换过3家养老机构,在她看来,即便不能将老人带在在身边,也要为她寻找最合适的地方安享晚年。之所以决定转行接手这份工作,也是想着今后能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亲身照顾,弥补6年来未能尽的孝心。

隔行如隔山。初到敬老院时,除了两本刚买的专业书籍,医疗专业出身的张蕊芝对养老管理几乎一片空白,迎接她的是众人质疑的目光。她努力适应新环境,同时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到处“取经”。两个月间,她走访了几十家同业机构,虚心学习。同时,她也努力去解决最重要的信任问题——与每一个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每一项关于院内工作的调整,都会事先让老人知晓,征得他们的同意,用无微不至的真诚打动他们。对于员工,她在要求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也积极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

张蕊芝感慨地告诉我:“有一次,我到外地学习了几天,回来后刚进院子,就看到每个楼层居住的老人和员工都站在走廊上,鼓着掌大声向我问好,安静的院子一下热闹起来,有的老人围拢过来说:“张主任,你回来了!以后你去哪儿要告诉我们,这么多天不见,以为你不要我们了。”“张主任,你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啊!”那一瞬间,张蕊芝倍感欣慰,几个月来辛苦工作所积累的疲惫一扫而空,内心感到特别踏实。

经过一年的磨合,敬老院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维持现状并不是张蕊芝的初衷,她的脚步亦如以前一样匆忙。当新一年的春天来临,她开始思索拓展与自费养老相关的工作。尽管如今敬老院的硬件和软件实力在全市靠前,但因地处离城区十公里的郊区,现阶段能接收的老人大多来自附近乡村。虽然一年多来,院里的老人从接手时的33人增加到42人,也有了几位自费入住的老人,但她总觉得院子里少了些欢歌笑语。

她说很羡慕城区的同行,相对于乡村老人的安静状态,城区退休老人大多多才多艺,很容易将生活的热闹气氛带动起来。在她看来,老人们的生活不应只是有规律但缺乏活力的日常循环,而应让他们的空闲时间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增添他们的幸福感。这种转变,也意味着敬老院要真正实现向“医康养中心”的转型。而这一步,对她来说压力不小,任重道远。

被她的故事打动,我多次到敬老院跟拍她与老人们的日常。我问张蕊芝,一年多了,家人是否还反对她的工作?她说,现在他们比较支持。由于她一年几乎很少休假,每天在敬老院工作12个小时,丈夫便默默地承担着家里的琐碎家务,节假日,他还会来敬老院陪着她值班,陪着老人聊天。说到这里,她笑着讲起一件家事:“有些孤寡老人的衣服穿了十几年,所以我常把家里人的旧衣服找出来送给他们。有一次回家,我顺手从柜子里抓起一件就往袋子里装,我老公目瞪口呆地说:‘我这件衣服才买的,只穿了三次,就被你征用啦!’”张蕊芝开心地笑着,指着走廊尽头一位老人说:“瞧,就是他身上那件短袖衫,被我强行从家顺出来的。”

谈及未来,我问她是否还会考虑回到医院。她打开手机,放起一首歌——“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歌声中,她眼神沉静而坚定,焕发着自信的光芒。良久,她轻声说:“以后估计很难离开了,虽然我的委派期是两年,但老人们不舍得我走,在他们心里,我就是他们的女儿。而且,我是真的想把这件事做好。”

未来,心若有梦,永远都是温馨的春天。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