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晓
近日,湖南省产业人才职称评审打破“枷锁”的消息传来:不再对产业人才强求外语成绩与计算机能力,取消以论文发表为唯一依据的“一刀切”做法……这一改革犹如春水破冰,让实践成果真正站上人才评价的舞台中央,为专业价值的真正回归树立了旗帜。
长期以来,职称评审中的论文门槛和外语要求成为制约产业人才晋升的“拦路虎”。许多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丰硕实践成果的产业人才,往往因论文发表数量不足或外语水平不达标,难以获得与其实际能力相匹配的职称认可,也影响了产业人才学习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评价体系的桎梏如不革除,“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目标就难以实现。湖南此次改革直指痛点:取消“外语”一票否决、不强制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让长期扎根产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不再需要为“三句实用英语”分散精力以换取职称,真正实现了“让专业的人专注专业的事”。尤其是打破论文独尊,将“代表作”扩展为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程方案、设计文件等实践成果,实现了对传统评价标准的重大革新。
从社会层面来说,这一举措不仅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传递出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强烈信号,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湖南在2025年“湘产专场”产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审中放宽多项条件,为产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值得其
他地区借鉴和学习。但我们也要看到,放宽职称评审条件,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而是要求评审工作更加注重实践成果和实际贡献。
改革的落地需要配套措施的完善。这要求相关部门和评审机构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细则,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严格评审纪律,确保评审结果的公信力,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