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花香时烫粉皮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0-11 10:39:35
微浏阳
—分享—

桂花香时烫粉皮

05版镜头-4.jpg

江有连麻利地舀起一勺红薯粉浆倒入铝盘,放入烧开水的大锅里烫好。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彭红霞

10月9日凌晨,社港镇清江村还沉浸在桂花的甜香里,村民游水生一家已经忙碌起来,开启一场传统美食的制作之旅。

天光微亮,噼啪的柴火声响起,橘红色的火苗欢快跃动,炊烟袅袅升起,最鲜活的人间烟火气,也随之弥漫开来。

架锅、烧水、兑浆,烫粉皮!

古法制作

棕榈叶上粉皮晶莹

游水生今年58岁。每年这个时节,他和父亲游依仁、母亲江有连都会熟练地操持起烫粉皮的手艺。

院落里,一口大灶热气腾腾,锅中的水汩汩冒泡。江有连麻利地舀起一勺红薯粉浆倒入铝盘,待粉浆渐渐凝固,便迅速将其没入沸水,十秒后再取出丢进旁边的大水缸中。清凉的泉水瞬间包裹粉皮,借助浮力,游依仁沿着铝盘边缘轻轻一揭,一张完整的粉皮便呈现在眼前。

05版镜头-3.jpg

游依仁从清凉的泉水中,小心翼翼揭起一张刚烫好的粉皮,薄韧透亮,完好无损。

看似朴实规整的流程,实则每一步都是对细节与技术的双重考验。粉浆的调配堪称一门艺术,浓了难以摊开,薄了又无法成型;灶火需要持续稳定,若有间断,粉皮上便会留下疙瘩,严重影响品质;大水缸中流淌的清水,不仅能保证卫生,还能借助水的流动加速冷却,为粉皮增添独特的风味与口感。

“天气好的时候更要争分夺秒,我们凌晨四点半就起床了。”游水生说,烫好的粉皮必须经过充足日照,才能避免回缩变形。国庆前夕,游水生特意上山,砍回一千余片棕榈叶摆满院落,这是游家一直使用的晾晒工具——扇形叶片能将粉皮巧妙架空,使其晒得更均匀;其表面天然光滑,粉皮干后一揭即落。

05版镜头-5.jpg

铺满院落的棕榈叶上,游依仁正细心晾晒粉皮,让每一张都均匀沐浴阳光。

实际上,烫粉皮只是漫长制作中的一环。代代相传的古法工艺,涵盖了从种植到加工、过滤到制作、日晒到收藏的全过程,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年年存留的老种子、日渐积累的种植经验、起早摸黑的辛勤付出,诠释着劳动人民对传统美食的执着和热爱。

乡土记忆

更多土特产走出深山

日头渐高,灶火旁热浪灼人,游水生一家却依然在高温与蒸汽间坚守,一遍遍重复着烫粉皮、晒粉皮的动作,一直忙碌到近中午。这份手工制作背后的辛劳,不言自明。

“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美味,一代代传下来的。”乡邻游敬成感慨。在清江村,红薯粉皮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每到十月丰收季,家家户户都沉浸在烫制粉皮的忙碌与喜悦中。

05版镜头-1.jpg

江有连将充分晾晒的粉皮收拢,熟练地整理成捆,便于储存。

这份质朴的美味,也是走出深山的游子念念不忘的乡愁。“在外那些年,最想念的就是父母做的这一口粉皮。”游水生的弟弟以前在外闯荡,近两年回到家乡发展。他说,不止是他,连在城里长大的妻子第一次见到这门手艺时,也立刻被吸引,特意向婆婆请教学习。如今每到桂花飘香时,他便带着妻儿回到老家,与父母一同制作这份传承的美味。

游家种了两亩地的红薯,一年下来能收获一万多斤,除去精心挑选的二百来斤留种,其余的全部用于制作红薯粉皮。以往,粉皮多为自家食用;如今随着村上道路硬化,交通日渐便利,这份传统美味成功走出了深山,许多老顾客年年提前预订。

山风拂过,送来阵阵丹桂芬芳,为院落中的劳作平添了一抹诗意。清江村村干部介绍,该村距离浏阳城区车程大概一个半小时,位置较为偏远。但现在,越来越多人为村里的特产“打call”,更有村民流转了六百多亩山林规模种植油茶果。“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乡土珍品走出深山,为村民们带来更加甜蜜丰厚的回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