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读浏阳丨百年老种子,结出“致富椒”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5-22 09:56:45
微浏阳
—分享—

05版走读浏阳-3.jpg

张坊镇江口村灯笼椒种植基地里,圆润饱满的灯笼椒挂满枝头,农户正在采摘。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图/刘珂

5月21日,小满已至,万物初盈。张坊镇江口村,春色悄然褪去,椒香渐渐弥散。

走进江口村灯笼椒基地,10亩椒田绿意盎然,一颗颗圆润饱满的灯笼椒挂满枝头,将种子与丰收的故事娓娓道来。

灯笼椒因外形酷似“灯笼”而得名,对江口村而言,灯笼椒不仅是富民产业,更是百年的传承和坚守。

传承百年老种子,种出灯笼椒

小满时节,灯笼椒成熟了。江口村村委会副主任曾月良像往年一样,来到椒田里挑选留种的果实。

“留种得挑‘标准果’,果形圆润、果色发亮、籽实饱满的才算合格。”他蹲在椒田里,摘下一颗饱满的灯笼椒,向记者展示。

05版走读浏阳-1.jpg

小满节气前后,灯笼椒便迎来采收期。

作为灯笼椒基地的种植负责人,曾月良介绍,这些种子的来历可不简单,灯笼椒在当地已有上百年种植历史,但由于销路不畅,许多农户逐渐放弃种植,连种子都没保留下来。“多亏我母亲一直坚持种植,她总说老品种味道正,不能断,就这样一代代把种子传了下来。”如今基地用的种子,全都源自他家。

这些传承百年的老种子种出的灯笼椒,最大的特点就是味道纯正——香、甜、嫩。“市场上也有新品种,但无论形状还是口感,都比不上老品种。”曾月良说。

良种还需配良法。2021年刚开始种植灯笼椒时,曾月良按常规方法管理,可果实个头小体形差,产量也低。后来他和村干部走访老农户、查阅资料,发现问题是有机肥不足。

05版走读浏阳-10.jpg

灯笼椒肉质脆嫩,当地人常以蒸制的方式烹饪,保留其原汁原味。

今年1月播种后,他增加了一倍施肥量,灯笼椒在3月就开始挂果,4月底已经有少量的果实成熟,5月批量成熟,生长速度都较去年提前了一周,且果实的品质显著提升,个个饱满。

除了百年传承的老种子,独特的气候也很关键。江口村不仅拥有昼夜温差小的独特气候优势,还地处株树桥一级水源地保护区,依托水源地的生态优势,为灯笼椒生长营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今年江口村将种植面积扩增至10亩,预计第一批灯笼椒的亩产约1500斤,较去年提高了近40%。”曾月良介绍。

传统烹制技艺,蒸出“致富椒”

灯笼椒肉质脆嫩,当地人常以蒸制的方式烹饪,最大程度保留其原汁原味。

“好食材不需要复杂料理。”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从春向记者展示了当地人最地道的做法:将洗净的灯笼椒拍扁,撒上盐、淋勺油,加把豆豉上锅蒸。

二十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清蒸灯笼椒便出锅了。咬上一口,皮薄肉厚、微甜多汁,几乎尝不到青椒的辛辣味。这道看似简单的蒸菜,在“寻坊蒸味”2025年张坊镇乡村厨艺大赛上斩获佳绩,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我们还有个特色做法。”唐从春笑着说,把调好味的猪肉馅塞进灯笼椒里蒸,味道更是一绝。

正因为独特口感完美地契合了浏阳蒸菜的需求,让灯笼椒成为蒸菜馆的抢手货。

灯笼椒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抢手”的。回忆起2021年的困境,唐从春仍记忆犹新:“当时看着灯笼椒熟在枝头却卖不出去,真是着急。”那年基地种的3亩灯笼椒,最后只能以8元/斤的低价销完。

转机出现在2022年,因为灯笼椒蒸制口味好,口碑得到传播,销路逐渐打开。“去年种植了5亩灯笼椒,早早就售空了。7月份的时候,蒸浏记每天都向我们订购一百多斤,根本供不上。”

如今,灯笼椒批发价达25元/斤,刚上市时甚至卖到35元/斤,依然供不应求。“待今年第一批灯笼椒售完,预计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约30万元收入。”唐从春表示,今年下半年,江口村还计划将种植面积扩至15亩,并尝试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让百年传承的灯笼椒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