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下嗣同 复生不死——纪念谭嗣同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3-11 10:09:41
微浏阳
—分享—

04、05版浏阳河文化-6.png

3月8日,“新时代下的谭嗣同精神”座谈会举行。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实习生胡晓梅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于北京。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逐步完成思想启蒙,走上改革维新之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一首《狱中题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然而,百余年来,人们对于谭嗣同的推崇与向往日渐增长。

天下嗣同,复生不死。2025年3月10日是谭嗣同诞辰160周年。为缅怀这位从浏阳走出去的改革先驱,长沙、浏阳分别举办“新时代下的谭嗣同精神”座谈会、嗣同杯辩论赛、“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诞辰160周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系列活动,社会各界人士80余人自发前往谭嗣同墓地祭扫,嗣同路小学100余名师生前往谭嗣同故居参观……大家以不同方式缅怀谭嗣同,弘扬谭嗣同精神。

文脉渊薮

长沙时务学堂旧址

专家学者剖析新时代下的谭嗣同之精神

长沙市开福区三贵街29号,是长沙时务学堂旧址天倪庐的所在地。推开那颇显年代的大门,常青藤还未来得及爬满宅院,而梁启超题写的“时务学堂故址”几个大字,依然在这座小院内闪耀着光芒。

长沙时务学堂是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谭嗣同不仅是创办人之一,而且亲自担任教学工作。虽然从成立到被取缔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这里开一时风气之先,推动湖南从传统守旧转变为激进开放。

潮宗亭、天倪庐、楠木厅、九如里徐徐映入眼帘,讲述着流传百年的故事,文脉渊薮,处处沉浮着历史的烟云——3月8日,由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长沙思默家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主办的“新时代下的谭嗣同精神”座谈会,就在这里举行。

活动伊始,时务学堂故址的主人之后人陈家书致欢迎辞。他回顾了谭嗣同在时务学堂的历史足迹,并代表时务学堂向与会嘉宾表达了诚挚的欢迎。

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谭裔在讲话中,满怀敬意地回顾了先祖谭嗣同的生平事迹,详细列举了谭嗣同在政治改革、思想启蒙、科学探索以及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呈现出谭嗣同更丰满、立体、多元的形象,并探讨如何将谭嗣同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及优秀的湖湘文化相结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谭嗣同是湖南水土养出来的特殊人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变法思想家和革命者,他的精神与湖南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从湖南地域文化与谭嗣同精神开始剖析,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会长柳肃以“湖南地域文化与谭嗣同精神”为题,深入剖析了湖南地域文化对谭嗣同精神的影响。

谭嗣同忧国忧民的情怀、冲破封建束缚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的决心以及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都展现了湖南人“沉毅坚韧、敢于担当”的性格。作为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杰出代表,其精神体现了湖南地域文化中勇于变革、敢于担当的崇高境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段炼则以“西学阅读、思想重构与跨文化实践——谭嗣同与近代全球化知识流动”为题,深入剖析了谭嗣同的学术历程。他指出,谭嗣同广泛阅读西学书籍,其知识来源多元,这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体系,更为其《仁学》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主动参与知识重构,谭嗣同将西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展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在全球化浪潮中吸收、转化外来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努力。

血见英雄色,琴奏君子道。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难,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活动现场,麓山琴社古琴演奏家韶之以“谭嗣同与古琴”为主题,讲述了谭嗣同斫琴的故事以及他与夫人李闰琴瑟和鸣的浪漫情怀,生动展现了谭嗣同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

谈琴亦弹琴,韶之以一曲《忆故人》表达了对谭嗣同的缅怀,也将听众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长彭晓玲,一直致力于谭嗣同的研究与写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作为谭嗣同精神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彭晓玲与会员们一起深入挖掘谭嗣同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她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和探讨谭嗣同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展现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研究会将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出版研究成果、打造文化地标、用方言讲故事、举办故事会、讲座、实景活动等方式,让谭嗣同的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就“谭嗣同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政治、公益的角度,他阐述了关于谭嗣同及湖南人的深层思考,表示谭嗣同作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其“破”与“立”的思想不仅体现了湖南人的识见与担当,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他也强调谭嗣同的殉难是对旧制度的英勇抗争,更是对新未来的热切期盼,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论道求真

浏阳市第一中学

青年学子以激烈辩论赛解读谭嗣同之情怀

从风物之浏阳到精神之浏阳,谭嗣同是永远绕不开的坐标,从而让每一个浏阳人甚至是中国人得以回望来路,看见一个陌生而熟悉的自己。1895年8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浏阳发起成立算学社,揭开了湖南维新运动的序幕,这是戊戌维新时期的第一个科技社团,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学会。

04、05版浏阳河文化-5.png

3月9日,浏阳市第一中学举行“嗣同杯”辩论赛决赛。

在浏阳市第一中学,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在算学社旁求知问道,实地触摸历史,感受革命先辈敢为人先的理想信念、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3月9日,由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主办、浏阳市第一中学承办的谭嗣同诞辰160周年系列活动之“嗣同杯”辩论赛决赛在学校科学馆举行。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维新改革运动先行者、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其短暂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了永恒印记。他秉持‘冲决网罗’的变革勇气,创办时务学堂、兴办《湘报》、倡导新学,以教育唤醒民智;他投身变法实践,以《仁学》等著作奠定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基石;面对生死抉择时,他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彰显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成为唤醒民众、震撼时代的丰碑。他的精神是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缩影,是中华民族追求进步、勇于革新的生动写照。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让青年一代铭记: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先辈用生命点燃的火种,需要代代传承……”

那么铭记历史与践行当下,哪个更让人看重?随着辩论规则的宣布后,辩论赛正式开始。

正方以传承谭嗣同精神重在铭记历史为核心,旗帜鲜明地表示传承谭嗣同精神,铭记历史是根基。铭记谭嗣同等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是对波澜壮阔变法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精神的传承。“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先辈们用鲜血点燃的火种。铭记历史,就是铭记这份火种,让它在我们心中燃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而以“传承谭嗣同精神重在践行当下”为主题的反方也不示弱,表示铭记历史固然重要,但唯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让历史精神焕发生机。从谭嗣同废除八股、创办新学的壮举,袁隆平躬耕农田、普及农学的实践,到如今浏阳日新月异的发展,都是将历史火种融入现实、打开现实枷锁的典范。“我们应将谭嗣同的精神转化为奔跑的动力,让这份热血永远流淌在时代的血脉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力量。”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唇枪舌战”中,青年学子以辩明志,激扬青春。比赛过程中,双方辩手充分发挥扎实的知识储备、敏捷的思维反应和出色的口才表达。赛场上你来我往,妙语连珠,为现场观众和评委呈现了一场逻辑缜密、精彩纷呈且高潮迭起的辩论盛宴,两队辩手均展现出较高水准。

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反方代表队最终荣获本次比赛冠军。

当天,在台下观摩的专家与评委纷纷表示:此场辩论赛,既是思维和表达的一次淬炼,也是对谭嗣同精神最鲜活的致敬,更是一次家国情怀的解读。当青年学子们在赛场上引经据典、拆解逻辑时,就是践行着“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当他们坚守立场、见招拆招时,就是延续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当他们聚焦时代命题、激辩价值取向时,就是彰显着青年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智则民族兴。双方辩手都一致表示,此次辩论赛为青年学子们创造了锻炼自我、展示才华的契机,希望能以此次辩论为媒,培养“究天人之际”的哲思,锤炼“通古今之变”的担当,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脉搏的双向对话中激扬生命气象,展现青春风采。

笔墨传情

浏阳市博物馆

106件精品力作生动诠释谭嗣同之格

笔墨丹青,写不尽先生之风骨;长河浩荡,涌动着时代之新声。

谭嗣同是进入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被人熟知。那么如何将谭嗣同从历史教科书上“请出来”,以艺术的思维和文化的笔触,捕捉他的呼吸,传达他的言语,铺展他的人生历程,激活他的内心世界,聆听他的心声,书写他的豪气、果敢、坚毅,书写他在时代激荡之中的清醒与行动力,书写他践行传统士大夫品德、操守的义无反顾,书写他身为变革者的家国情怀和面对生死考验的大无畏?

04、05版浏阳河文化-4.png

3月10日,“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诞辰160周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展。

3月10日,由市文旅广体局、市文联主办,市博物馆、谭嗣同纪念馆、市书协承办的“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诞辰160周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幕式在市博物馆二楼开展。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

正式步入展厅前,一面巨大的“红墙”之上,是谭嗣同那一句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它们,既见证了他短暂却热烈的一生,也囊括了他所有的豪气、胆气、勇气、骨气与才气。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墨之间,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作品或取法商周金文之古朴,或师承汉印之雄浑,或融汇行草之飘逸,方寸之间,铁笔纵横;尺素之上,墨韵流转,将谭嗣同“冲决网罗”的革新气魄、“仁以通为第一义”的哲学境界,凝练于篆隶楷草的点画之中,铭刻于金石朱白的虚实之际。

浏阳市博物馆馆长徐雄辉表示,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更是对谭嗣同精神的当代诠释。通过书法篆刻的视觉语言,重构历史与艺术的对话,让观者在笔墨游走间触摸时代的脉搏,在金石铿锵中聆听觉醒的呐喊。

浏阳市书协主席唐运乐介绍,此次展出作品中既有耄耋名家的苍劲力作,亦有青年才俊的创新尝试:“展览从全国1154件公开征稿中,精选入展106件,其中获奖作品16件,还邀请谭氏宗亲及省内外书法家作品23件。这些作品将谭嗣同的诗文、思想和艺术创作深度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对谭嗣同及其精神进行生动诠释,致以崇高敬意。”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位湖湘儿女都只是沧海一粟,个性鲜明的三湘儿女铸就了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谭嗣同便是其中的一位。这是浏阳的骄傲、湖南的骄傲。浏阳举行隆重的书法篆刻作品展,纪念谭嗣同为促进祖国独立富强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贡献,作为谭氏后裔,我们更应该以先烈的精神努力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谭嗣同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参观完展览,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谭裔表示。

“凝视展馆中‘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篆刻作品,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金石之美,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脉搏。”湖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彭士奇表示,此次书法篆刻作品展,通过篆刻艺术的崭新角度深入诠释谭嗣同精神,传承谭嗣同故事,以深刻缅怀谭嗣同先生。“这不仅是浏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推介湖湘文化、传递湖湘精神的有力举措和生动实践。”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