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美”的力量点亮乡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9-17 10:17:17
微浏阳
—分享—

浏阳实施“我的美好庭院”公益改造计划,让方寸之间焕发振兴活力

03版时政深度-3.jpg

山水边美学庭院餐厅里,设计师陈果苹正在为院子更换装饰品。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

9月11日,初秋清晨,阳光和煦,微风轻拂。集里街道道吾山脚下的“山水边”美学庭院餐厅里清香弥漫,土灶上正慢炖着养生汤,主理人球球与伙伴们将刚蒸好的铁棍山药碾成泥,塑成精致的塔状,淋上自制蓝莓酱,再点缀两片薄荷叶——一道兼具养生与美感的“山药蓝莓塔”便完成了。

庭院里,小木屋被太阳镀上一层温润的光,两棵元宝枫树静静伫立一旁,树冠下悬着轻盈的纱幔,几盏用古朴鱼篓改造的暖光灯藏在枝叶间,树下一派慵懒惬意,时光在这里变得从容而缓慢。“谁能想到,这里不久前还是一个养鸡的闲置院落。”球球笑着说。

这场“美丽革命”的背后,是浏阳市“向美而行·艺蕴浏阳”全民美育工程“我的美好庭院”公益改造计划的生动实践。正如“美也是一种生产力”,这个计划正尝试以美学为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另一扇门,让乡土于方寸之间焕发出令人惊喜的活力。

素食菜小院变身邻里“美学客厅”

2024年5月,浏阳启动“向美而行·艺蕴浏阳”全民美育工程。其中,“向美而行”美学课堂走进非遗、民宿、茶艺等美学空间(场景),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9期。

为助力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以美学赋能乡村振兴,今年全新推出“我的美好庭院”特别策划,开展乡村庭院公益改造。首个任务,便是为永安镇芦塘村湾里屋场的村民周向华改造庭院。

03版时政深度-2.jpg

篱笆环绕、花草错落、流水叮咚……在专业美学团队的改造下,周向华家的小院焕然一新。

周向华的院子有200多平方米,摆放着数百盆多肉植物,还设有素食菜晾晒区和工作台,显得有些杂乱。作为一名经营手工素食菜的手艺人,周向华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来湾里屋场观光的游客,能在这个小院里多停留片刻。

今年4月,设计师团队——浏阳市美丽乡村研究咨询中心主理人凌云、曼与蔓自然美学庄园主理人曼蔓,以及一叶一花美学空间改造设计师陈果苹走进了她的院子。“一进来哪怕还没见到周姐,但看到长得这么好的多肉,我就觉得我跟她之间是有链接的——都是热爱生活,有对美的追求。”曼蔓回忆道。

充分听取周向华夫妇的改造需求后,设计师们碰撞出灵感火花,方案从初稿到定稿历经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包括入口、晾晒区、花池、洗衣台等12处需改造的地方。整个改造过程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满了“土智慧”与“巧心思”。设计师们像“淘宝”一样,从她家仓库里翻找出废弃的青花瓷坛、旧木板,甚至拆下钢棚顶上的旧轮胎。这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经过清洗、打磨和重新设计,奇迹般地“重生”了。

青花瓷坛放进花池,成了别具格调的盆景;旧轮胎刷上彩漆,绑上麻绳,作为秋千的装点;曾经单调的水泥花坛被敲掉硬边,仿照自然曲线重塑,以石块围边,种上了三色堇等不同季节绽放的花卉,确保月月有花可赏,季季有景可观。

整个改造仅花费2.8万余元,效果堪称“变魔术”。“以前哪能想到,我家院子能变得这么漂亮。”周向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看这个多肉景观区,原来就是个堆杂物的角落,现在每个邻居来都夸‘好漂亮’!”

美,也给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改造完成后,小院人气骤增。“有人专程从长沙开车过来,只为在院子里坐一坐,吹吹风,再品尝一口素食菜。”周向华说。

“这次实践非常有意义。我们就是想通过改造庭院,引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新农村成为大家精神的家园、创业的乐园、共富的花园、幸福的田园。”凌云说。

山野乌托邦让年轻人找到"松弛感"

在“我的美好庭院”公益改造计划中,设计师如同“乡村魔术师”。

有了一次成功经验后,5月底,陈果苹主导了另一个重磅项目——为“00后”主理人球球改造一家庭院餐厅。

与周向华家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同,“山水边”的命题是如何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为年轻人打造一处远离都市、疗愈身心的“净土”。

“这个院子有800多平方米,改造之前气场偏‘硬’,只有树和草,还一度用来养鸡。”陈果苹介绍。她的设计核心,是为空间注入“松弛感”。在她看来,院子餐饮并不只是简单地满足顾客吃饱肚子的需求,更多的是要提供情绪价值,因此需要构建符合客人需求的场景,从空间美学、场景记忆点等入手打造差异化。

她开出的“药方”极具匠心:院子里增建一座以云南老栗木为顶的小木屋作为吧台,这种木材质地坚硬,可耐受户外十几年风雨,每片木瓦均由手工切割,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质朴肌理,与山水气息浑然一体;大树底下打造“躺平区”,布置木质桌椅与沙发,客人可随意休憩,喝一杯根据节气搭配调制的养生茶饮,真正实现“没有天花板的自由”。

点睛之处在于对花草的运用。她精心挑选了数十种花卉,摒弃了整齐划一的苗圃式种植,沿着石板小径以高低错落、色彩交织的方式,打造出一座野趣盎然的可食花园。清香木、薄荷、迷迭香不仅可入茶入菜,更成为摆盘的鲜香点缀;五色梅等依时令绽放,确保四季皆有景可观。

最后,以灯光点亮“星空”。她将暖黄色灯串装入鱼篓,悬挂至树梢。夜幕降临,雾森系统启动,灯光透过孔隙洒下,如林间明月,与花草清香交织,营造出梦幻氛围。

改造亦是不断克服挑战的过程。近两米的地势高差是最大难题,陈果苹没有选择简单推平,而是砌起四层原石清水墙。石墙悄然化解高差,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成为院落中一道粗犷而自然的景致。“最好的设计,是让劣势转换成优势,让一切如自然生长,而不是强行植入。”陈果苹说。如今,客人坐在小木屋的吧台边,背景是树间的点点“星光”,手捧一杯养生茶,仿佛置身于一个乌托邦式的山野秘境。

“有的客人一个星期要来光顾三四次,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9个包间全部订满。”球球笑着说。

新闻观察

美育滋养下乡村正成为理想的模样

两个院子,两种风格,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美学是最柔软亦是最有力的一笔。

“我的美好庭院”公益改造计划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周向华家的成功改造,引来邻里纷纷羡慕与打听,询问明年是否还有机会报名。这种“美”的辐射效应,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的生态。

它带来的不仅是颜值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和经济的活化。周向华的素食菜因为有了美的展示舞台而价值提升;“山水边”凭借极致的场景体验,尽管深藏山中,却能让长沙客人专程驱车一小时而来,心甘情愿反复消费。这就是“美学经济”的魅力——它让乡村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本。

自“向美而行·艺蕴浏阳”全民美育工程启动以来,浏阳精心培育了美学课堂、我的美好庭院、乡村振兴美学赋能团等子品牌,有效提升全民审美能力,激发全民创美热情。接下来,“我的美好庭院”团队将继续推进公益改造计划,由专业设计师提供改造方案并全程指导。目前,设计师们正在针对高坪镇的农家乐提质工作进行设计指导。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立表示:“实施全民美育工程是以美育人、以美塑城、以美赋能的应时之举,也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就是要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凝聚各方力量,整合美学资源,传播美学理念,推动美丽生态、美学经济、美誉人文相得益彰,让美育之花在浏阳大地绽放绚丽光彩。”

夕阳西下,周向华的院子里,邻居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傍晚的清凉。在“山水边”,第一盏鱼篓灯已在树梢亮起,与天边的晚霞遥相呼应。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庭院美到乡村美,浏阳正通过这一方方被美学点亮的庭院,轻声告诉人们: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不仅是产业的繁荣,更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够诗意地栖居,从容地生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