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次来浏,他终于找到了根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8-22 10:44:43
微浏阳
—分享—

《江苏六旬老人两次来浏,跨越170年寻根问祖》追踪报道

三次来浏,他终于找到了根

05版民生资讯-2.jpg

8月19日,李文真和弟弟李文善参加三车陂李氏家庙举行的第三届奖学表彰大会,并向族人分享了他们的寻根故事。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4个月前,清明时节,62岁的江苏常州人李文真第二次来到浏阳。带着不多的线索,他想找回已分离170年的家族的根,却无功而返(见本报4月8日报道《江苏六旬老人两次来浏,跨越170年寻根问祖》)。

4个多月后的8月18日,他带着热心人士提供的信息,第三次来到浏阳。这一回,他在澄潭江镇山下村找到了族人,确认了自己属于浏阳山车陂李氏一脉——浏阳李氏大平房春秀裔。他说,从今往后,浏阳就是他的血肉故乡。

热泪落下,根脉相连

“十几年了,终于找到了!”说这句话时,李文真眼角有泪。

他说,自己和弟弟李文善是8月18日下午到达浏阳的,随后一路直奔澄潭江镇山下村。在李氏家庙,他们见到了族长李凡元,也见到了那本期待已久的族谱。

夏日的村庄宁静祥和,天空是治愈的蓝色,风也带着热情与活力。兄弟俩一页一页地翻着族谱,指尖抚过那些泛黄的名字——曾祖父李树林,和他的两位哥哥:李松林、李柏林……信息全部吻合。

“我们再也不是无根之木了。”那一刻,他们泪光闪烁,终于重拾了那种深刻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听着族中老人讲述家族的沿革和发展,兄弟俩深切体会到了与族亲之间那份紧密的联系。这一瞬间,李文真感到十多年来的坚持与期待都是值得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与自豪。

随后,族人们热情地带他们去祖辈居住地——浏阳南乡大平桥下马界小水冲走了一圈。老桥已不在,只剩一条小溪仍在流淌。但对李文真来说,每一个细节都意义非常。

“非常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让我知道我们这一支从哪来,祖先是谁。”他说,这次来浏阳,他打算待四天。除了走一遍祖辈聚集地,他还想去一趟集里街道太平桥,谢谢这些年一直在帮他找寻线索的李姓人。

团圆的家祠,共同的荣光

“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激动。一是因为我终于找到了根,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二是我有幸赶上了家族的奖学仪式,看到李家人才辈出,心里特别欣慰……”8月19日上午10时许,在澄潭江镇山下村三车陂李氏家庙里,李文真声音有些发颤。

正值高校录取季,当天,李氏家庙迎来了第三届优秀学子表彰大会。2025届优秀学子们肩披红绶带,站在青砖黛瓦的宗祠中,显得格外精神。宗亲们围坐在一起,掌声不断,目光里全是殷切。

从江苏远道而来的李文真和李文善也坐在人群里。他们用掌声表达对后辈的祝福,也传递着一份对文化传承的敬重。

“今天表彰了10名优秀学子,其中有一个孩子考上了研究生。”李文真说,“宗亲成立助学金奖励孩子,把奖学放在家庙里办,意义很不一样。看到家族这种崇文重教的风气,让我很感动。”

颁奖结束后,家庙里又办起了“开学第一课”座谈会。李文善受邀讲述了自己寻根的故事,他叮嘱孩子们要感恩父母、不忘家乡,希望他们将来有能力时,能反哺这片土地。

延伸阅读

十年寻根,一波三折

“水有源,树有根。”李文真一直对家族历史感兴趣。五十岁之后,这种念头越来越强。可他手里只有一本上一辈传下来的薄薄的折页,上面记录着曾祖父李树林的基本信息:陇西堂李,浏阳县南门外太平桥人,生卒年月,以及曾祖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哥哥叫李松林、李柏林。

“浏阳县南门外太平桥人”——成了李文真探寻家族历史唯一的关键词。

2013年起,他开始在网上搜集一切与“浏阳”“太平桥”“李氏”相关的信息,收获寥寥。2023年,他第一次来浏阳,跑了西乡太平桥和南乡金刚镇等地,仍无所获。

今年4月,他第二次来浏,一方面继续前往西乡太平桥寻找,另一方面来到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决定求助本报。

“媒体的作用很大,你们帮我发出了寻根的信息后,那一段时间里,我的电话不停。”李文真说,很多浏阳人向他提供了信息。

比如:嫁到集里街道太平桥村的澄潭江人美龄,说小时候听老人说家附近有个地方叫太平桥;网友“晴儿老师的小生活”留言说:南门外“太平桥”有可能是在澄潭江镇(南乡)山下村一个叫太平桥的地方,浏阳方言念“大门桥”;网友“珍惜人生”留言表示,很大概率是澄潭江镇山下村,因为那里不仅有“大平桥”老地名,在三车碑还有李氏宗祠,而且整个南乡只有那一个地名叫大平桥。

几天后,山下村的李凡权联系上他,把族长李凡元的联系方式推了过来。“族长说帮我查族谱。”李文真回忆,那时候自己就预感希望很大。

转机,在夏天出现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7月。浏阳热心人李应钦在网络上看到李文真的寻根信息后,向李文真推荐了自己的伯父——来自湖北的谱牒文化爱好者崔先生。看过李文真的故事,崔先生主动帮他查询起来。

搜索、查询、研究家谱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耗时的过程,崔先生在查找过程中,没有放弃任何可能的线索,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和来源获取信息。8月初,崔先生发来消息,在一个家谱网站上找到一套1907年修订的《李氏宗谱》,其中恰好记录了“浏南大平桥李氏”的相关信息,还包括李树林三兄弟的记载。

经过交叉比对和地方志验证,崔先生得出结论:“浏阳南门外太平桥”就是澄潭江镇的大平桥,历史上也曾写作“泰平桥”,现在位于山下村。而李文真这一支,属于“大平房春秀裔”,与三车陂李氏同宗。

8月15日,崔先生把整理好的资料通过网络发给了李文真。数据包里有族谱记录、地名考证等等。“拿到这些,就像握住了敲门砖。”李文真说。

随后,李文真将材料转发给族长李凡元。没过多久,对方回复:“对上号了,是的!”

原来,曾祖父“树林”用的是“号”,而非字派名,加上西乡也有一个太平桥,导致此前几次寻找都擦肩而过。

8月18日,李文真带着弟弟李文善,第三次来到浏阳。这一次,他们没有失望。

“家族意识、血缘认同,是中国人绕不开的情感。”回顾自己十年的寻根历程,李文真语气平静却笃定。他说,寻根终点不在一个名字、一个地址,而是知道了自己从哪来,心才能更踏实、更坚定地走向远方。

他说,以后会带子女再来浏阳,“让他们也看看,祖辈出发的地方。”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