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沉下去” 服务效能“提上来”
浏阳9500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群众成“回家”标配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郁琳通讯员卢晗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会在关口街道长兴社区尚学城小区举行。来自市公安局、市财政局、浏发集团等单位的在职党员联合社区,为小区老年人送上暖心祝福,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老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职党员“沉下去”,服务效能“提上来”。今年来,浏阳深入推进“党建聚力·和美星城”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行动,持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工作,推动在职党员在社区亮身份、办实事、作表率,营造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浓厚氛围。
报到领岗,党员有个好样子
在集里街道株树桥物业小区,提起在职党员、邻长张珏,居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对他热心周到的服务交口称赞:“街坊有需要,只要吱一声,张珏准上心!”
在这个不收费的老旧小区,因为有张珏这样一群在职党员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幸福指数可一点不低:老旧小区改造,他们跑前跑后配合施工;担心进出安全,他们集资装上了道闸、高清监控;电动车没地方充电,他们张罗安上了充电桩;连快递柜、健身器材、电梯维护、外墙瓷砖脱落这种“老大难”问题,他们都想方设法解决。
从办公室到社区网格,从工作单位到居民楼栋,在浏阳,一名名党员秉持着初心使命走进社区报到,积极投身服务群众的一线。目前,全市9500余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或单位联系小区完成报到,每年至少认领1个居民“微心愿”、参加2次志愿服务,服务群众成了在职党员“回家”的标配。
供需匹配,社区精准搭台子
“贺法官,物业费涨价合理吗?”“辖区居民刘先生要起诉离婚,社区能开婚姻状况证明吗?”……在荷花街道新月社区,居民们遇到法律问题时,总会想到在职党员贺天宇。作为市人民法院的法官,他利用专长认领小区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居民的“法律顾问”。
除日常接听“法律热线”外,贺天宇每个月还会在社区组织开展“法庭巡回进社区”活动,针对食品安全、邻里纠纷等居民身边的法律问题进行解读,现场答疑解惑。
如何让在职党员服务与社区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平台搭建是关键。
浏阳做实“需求、资源、服务”三张工作清单,组织社区、小区通过入户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需求,形成需求清单;根据在职党员个人特长、职业专长、志愿服务意向等,形成资源清单;通过精准匹配,生成服务项目清单。如淮川街道翠园社区引导654名在职党员根据各自专长和意愿加入政策宣传、安全守护、纠纷调解、环境治理、护苗成长、助老扶弱6支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
奖评并举,单位严格量尺子
市电力局在职党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电雷锋”。社区活动要用电,“电雷锋”们接到“点单”,提前去现场检查电箱、线路;社区公益课堂上,他们为孩子们普及电力安全知识,做到科普服务两不误,群众纷纷点赞。
好评背后,离不开党组织的有力支持与坚实保障。市委组织部不断完善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反馈、督促、评价”闭环管理,社区党组织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反馈他们的报到服务情况,同时配套服务积分兑换奖励等激励措施。
单位党组织则加强日常督促,要求在职党员在年度组织生活会上汇报进社区报到和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并将社区党组织的评价反馈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内表彰的重要依据,对于不积极进社区报到服务的党员予以批评教育,让党员服务社区从“有空就去”变成了“必须干好”。
“接下来,浏阳将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报到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报到领岗、作用发挥、评价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工作往深里走、向实里去,把基层治理的‘最末梢’打造成服务群众的‘最前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