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迹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为笔绘就发展新图景
“三本账”里的绿色振兴
俯瞰普迹镇,浏阳河碧波轻漾,屋舍整齐洁净,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实习生罗姣
处暑时节,行走在普迹镇,浏阳河碧波轻漾,抬头是湛蓝天空,远望是绵延青山,整洁的村舍与规整的厂房点缀其间,就是一幅水墨田园画……数年前,这里还深陷养殖污染之困,如今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地。
近年来,普迹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实践算清环境、发展与未来“三本账”,走出了一条生态增值、发展增效、民生增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8月14日,普迹镇的“治污”经验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河畔新风
从“养猪大镇”到“绿色小镇”
一本越算越明白的“环境账”
余献忠是普迹镇普泰村的老村民,也是这场变迁的见证者。
他曾是镇上有名的生猪贩运户,终日与猪仔、货车打交道,“闻了几十年猪粪味”。如今,他住进了漂亮的小楼,闲时侍弄苗木花卉,妻子在附近工厂上班,儿子参军报国,“现在偶尔再闻到猪粪味,都有些陌生了,有不舒服感。”
浏阳市新期绿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托生态种植、规范管理和冷链配送,逐步走向规模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图为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空心菜。
这种“不舒服”,折射出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2016年之前,普迹镇作为浏阳传统生猪养殖大镇,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养殖废水直排,导致河水浑浊、气味刺鼻,“生态赤字”日益增大。也正是在那一年,浏阳启动浏阳河流域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普迹镇率先响应,全力推进沿河千米范围内“小散乱”养殖户退养,打响了一场生态攻坚战。
“生态治理不是简单关停,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源头控污、集镇截污、农村减污三方面协同发力。”普迹镇主要负责人说。
治理之后,改变肉眼可见:河水清了,村庄净了,土地恢复了呼吸。
随之而来的,是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厕所革命、污水管网改造与建设、美丽宜居屋场建设……一套“组合拳”下来,乡村悄然告别“脏乱差”,迎来“洁净美”。
如今每到傍晚,浏阳河普迹段沿岸很是热闹:居民三三两两,散步、跑步、闲坐聊天。两岸崭新的步道与护栏,衬着清澈河水,绘成一幅和美的生活画卷。“现在这样的风景,看着就舒服,吼上几嗓子,心里特别畅快!”一名在浏阳河畔散步的居民笑着说。
眼前这片宜居美景,并非一劳永逸,普迹镇治理与保护一直在持续中。
今年以来,普迹镇以“治污护水”为核心,深入推进浏阳河“清四乱”专项行动及水体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实现水质持续改善、岸线颜值全面提升。同时,严格落实宅基地审批与房屋风貌管控,对17个美丽宜居村庄实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此外,“河小青”等志愿者队伍持续助力河长制,推行“守护碧水清波,我们在行动”实践,通过开展“河库保洁月”“河长制宣传月”等活动,增强全民护水意识。
环境变了,文旅也活了。普迹镇精心建设了夹洲湾露天消费综合体,又高标准推进“一河一岛两岸”建设(浏阳河生态廊道、夹洲岛生态岛、两岸景观带),串联起河家湾古渡、欧阳予倩故里、金江书院、浏西革命烈士塔等文化地标,融合美丽屋场与田园综合体,推动“红古绿”三色文旅资源有机串联,全力打造“浏西文旅新名片”。
溪清岸洁、环境焕然一新,普迹镇居民真切感受到了变化、享受了生态红利。治理养殖污染、共建山水家园,已成为全镇上下的共同愿望与坚定行动。
土地新生
绿色产业链上持续增收
一本越算越精细的“发展账”
近段时间以来,每天零点一过,浏阳市新期绿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蔬菜大棚便陆续亮起灯光。几十名村民头戴照明灯,熟练地采摘空心菜。他们动作利落,不一会儿,菜筐便已装满。
这些凌晨采收的空心菜,将在清晨运抵长沙海吉星市场,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我们种了100多亩空心菜,能从四月采到十月。”联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天都是半夜开始干,赶早市。”
“新期绿”是普迹镇蔬菜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在这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蔬菜)示范园,其核心基地面积达一千多亩。依托生态种植、规范管理和冷链配送,联合社已逐步走向规模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关乎“种什么”,更在于“怎么种”。
作为长沙“菜篮子”之一的普迹镇,以往蔬菜生产多以散户露天种植为主,经政府引导和资源整合,如今已形成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培育出“新期绿”“双洲”“爽健”“夹洲岛”等蔬菜品牌,28个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效促进了蔬菜产业的提质升级。
种植方式上,普迹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应用有机肥和可降解农膜等,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值得一提的是,该镇还创新建立了“政府监管+企业服务+农户参与”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
2020年,在镇政府的推动下,普迹蓝碧农林废物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成立,专业从事畜禽粪污处理。该公司配备6台吸污消纳车辆,组建专业服务队伍,为消纳能力不足的养殖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粪污“应收尽收、应还尽还”。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处理粪污46.65万吨、还田13.42万亩。“养殖户出废、种植户用肥”“变废为宝、种养循环”的绿色循环链条已在普迹镇形成。
“我们正计划通过项目招商,在浏阳河畔建设智能化蔬菜生产基地,打造集采摘、观光、体验、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普迹镇党委书记赵舟飞表示,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普迹镇将继续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种得好”也“卖得俏”。
变化不仅发生在田间,也在山野之中。8月中旬,普迹镇五丰村药材初加工厂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招标。该村经济合作社计划新建一座300余平方米、两层结构的丙类厂房,用于中药材初加工。
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过去村民仅靠零散种植维持生计。近年来,在多方帮扶下,五丰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下中药材种植,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帮扶单位支持及股份合作等方式,五丰村集体集中流转了农户的荒山、荒地和荒坡,从试种艾草起步,逐步增加林下中药材种植品类,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如今村上已建成440亩油茶示范基地,套种白芷、玉竹、白芍、射干、黄柏、金丝皇菊等十余种中药材。
眼下,玉竹的地下根茎饱满、多糖含量丰富,首次采收在即。“从目前长势来看,将迎来大丰收。”五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美辉信心满满。她介绍,2023年一同种植的白芷就迎来了丰收,产量达3800公斤。
“尝到了甜头,就更坚定走这条路了。”周美辉说,此次村里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厂,就是想实现药材生产、加工一体化运营,推动特色产业做强、油茶林下掘“金”。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无限的经济潜力。普迹镇正一步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群众共享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红利。
生态增值
产业跃迁与家门口就业
一本越算越远大的“未来账”
“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回顾近年来的生活变化,57岁的居民熊宇成感慨道。曾经,他家以种菜、养猪为生,生活拮据。退出养殖后,他在家门口的工厂找到了工作,儿子和儿媳也双双入职贝恩医疗。如今,家里建起了新房,一家人生活富足安稳,对未来充满期待。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背后是普迹镇生态增值,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持续美化环境的同时,普迹镇着力构建“一轴一带一园四区”发展格局,即沿浏阳河生态景观轴,发展南横线经济带,依托浏阳河职教园,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工业发展集中区、文旅体验区、特色集镇街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坚决走低碳、环保的道路,对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普迹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招商发力与营商环境助力,目前在镇企业达5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形成了以贝恩医疗、舒吕建材、领瑞玻璃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企业集聚,带来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村上企业经常联系我们想招人,我们村的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普泰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承平说。现在,帮企业招工成了他“甜蜜的负担”。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发布企业的招工信息,“贝恩医疗马上又要增加一条生产线了,又要大量招工了!”
在普泰村普元路上,有一座整洁漂亮的现代化工厂,这便是贝恩医疗中南总部。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贝恩医疗集团总部位于广州,浏阳基地2022年投产,主要生产血路管和护理包。如今,工厂内多条生产线昼夜运转,每天制造18万套血路管,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贝恩医疗引进来后,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王承平表示,近年来村上工业向新、产业向上,猪粪味没了,机器声响了;泥泞路少了,运货车多了。白天在家门口上班,晚上在河边散步、在屋场跳舞,已成为许多居民的日常……
一本生态账,普迹人越算越明白:保护环境不是负担,而是最持久的投资。从农业发展,到工业转型、生态旅游兴起……普迹镇正在把“绿色家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资本”。
更值得期待的是,普迹的“山水文章”还在续写新篇——
“一河两岸”生态治理与景观建设正计划由集镇段向上下两端延伸,打造成浏阳河百里画廊重要段;夹洲岛开发已开启规划设计,有望成为文旅新地标;林下经济初具规模,油茶与中药材种植稳步发展;红色文化、露营基地、溯溪体验等文旅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我们要让老百姓感受到,绿水青山真的能带来幸福。”赵舟飞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普迹镇的改变,就来自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来自于算清、算精、算远“三本账”的系统实践。从守护一河清水、一片绿荫开始,到如今生态优、产业兴、百姓富,普迹镇正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一个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案。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