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盛镇示范片“一种两收”降本增效头季亩产约750公斤
8月11日,北盛镇万亩再生稻头季成熟,迎来开镰收割,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于田间,将饱满的谷粒尽收仓中。预计两三个月后,将迎来第二茬稻谷的丰收。记者彭红霞
浏阳日报讯(文/图记者袁安彭红霞实习生朱文青)金秋八月,稻浪飘香。8月11日,在北盛镇省级再生稻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翻起层层稻浪,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其间,将饱满的谷粒收入仓中。
与普通稻田不同,这里的稻田收割后,整齐保留着一定高度的稻桩。这些稻桩经过短暂的休眠后,将重新萌发、结穗,预计两三个月后迎来第二茬稻谷的丰收。
这正是再生稻“一种两收”的独特之处——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结穗,实现再收一季。相比传统双季稻,再生稻具有省工、省种、节水、增效等优势,尤其适合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
田间,种粮大户曹磊和父亲正驾驶农用车,将新收的稻谷运往烘干厂。得益于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数百亩农田里只需要三人作业。
“看这收成,心里踏实!”曹磊算了一笔账:头季稻亩产约750公斤,只要后期病虫害防控到位,第二茬预计还能收400公斤以上,“总效益比种传统双季稻好,关键是省工省心,算下来更赚钱。”
曹磊自2019年开始试种再生稻,随着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尝到甜头的他信心倍增,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如今的500亩。“以前种双季稻最怕‘双抢’季节,又忙又累,人力物力投入也大。”曹磊感慨地说,再生稻第二茬省去了翻耕、育苗、插秧等环节,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省农科院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在品种选择、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院士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助力再生稻稳产高产。
得益于捞刀河的滋润,地势平坦的北盛镇水土丰饶,是浏阳主要的产粮区之一。近年来,该镇积极挖掘生态和农业资源潜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6278亩高标准农田,今年打造的省级再生稻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入选湖南省2025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还建成了亚洲湖村、百塘村、边洲村的3个双季稻千亩示范片,构建了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再生稻不仅产量高、米质优、效益好,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北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与农科院院士团队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再生稻种植技术体系,让更多农户通过科学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