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彭红霞
7月6日上午9时许,沙市镇沙市村浏阳市映昌农机专业合作社(下称“映昌合作社”)附近的稻田里,金色的稻浪迎风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种粮大户李旦驾驶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广袤田野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眼下,正值“双抢”农忙时节,浏阳的田间地头,农户们顶着炎炎烈日,组织机械和劳力抢收早稻、抢插晚稻,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适时栽插。
丰收喜讯
产量提高约100公斤/亩
伴随着轰隆隆的机鸣声,李旦驾驶的收割机缓缓驶过,一茬茬水稻经过脱粒处理后全部被“收入囊中”,稻秆从机身后方均匀排出,在田间铺开一条条笔直的轨迹,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才割了一半的外圈,收割机的储存仓就满了!”李旦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收割机开至田埂边。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立即驾驶装卸车靠过来,对准出粮口,金黄的稻谷倾泻而下,很快在车厢里堆成一座小山,随后被运往粮仓烘干。“今年的稻谷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很不错。”李旦站在稻谷堆旁,抓起一把稻谷仔细端详。
今年是李旦种田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他完成了从辞职返乡的城市白领到种植600多亩稻田的“90后”新农人的蜕变,并成立了映昌合作社。
“今年早稻亩产预计550到600公斤,估计比去年增产100公斤,是我种田以来的最好成绩。”李旦直言,“今年的收成如此好,天气好很重要,更关键的是田间管理做到位了。”
为了提高亩产,李旦参加了长沙市种粮大户协会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四高技术(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
今年,李旦将学到的技术与实际结合,对田间管理的每个环节精准把控。“学会以后,心中更有底了,”他笑着说,“特别是新增了‘穗肥’环节,效果十分显著。”此外,他还总结了往年应对病虫害的经验,将所有的农时步骤都提前进行,使作物关键生长期避开虫害威胁,让他的早稻今年迎来大丰收。
田埂边,装卸车正准备返程,合作社内的3台烘干机已在同步运转。李旦望着连片的稻田,已经在思考晚稻种植的规划了。“晚稻比早稻的种植更难,得更上心。一定要抢抓农时,在大暑前插完秧,9月20日前抽穗,赶在寒露风来之前把根基扎稳。”李旦说。
抢抓时令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双抢”
沙市村的浏阳市木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木山合作社”)附近的稻田里,同样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种粮大户许海明正带领合作社工作人员投入紧张的“双抢”工作中。
许海明表示,为了能在7月22日前如期完成晚稻插秧工作,他从6月28日就开启了“双抢”模式,比去年提前了近一周。
许海明种植了700多亩双季稻,大面积的种植让“双抢”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更具挑战的是,这700多亩双季稻中,有七八十亩是深泥田。“因为机器进入深泥田容易陷进去,所以收割、打田、插秧这些环节花费的时间是普通田块的两倍。”许海明表示。不过,得益于提前开启“双抢”,这些深泥田已经完成作业,剩下的600多亩常规田块可以进入高效作业阶段。
“今年夏天温度较高,为了与时间赛跑,前些天,我们每天都要聘请约20人来帮工,分成上午、下午两批作业。”许海明介绍,进入7月后,气温越来越高,工人们下午便不再出工,这使得本就紧张的进度更显急迫。
为了加快“双抢”进度,许海明全家总动员。59岁的父亲许必敬主动承担起田间的保水工作,母亲张再珍则挑起了后勤的重担。“母亲每天清晨五六点就会到集镇采买早餐和食材,上午还得忙着制作凉茶、给田间的工人们送水。”许海明说。
此外,许海明的岳父也赶来帮忙,与合作社工作人员许超平一同负责收割工作,两人同时作业,一天能收割七八十亩地。插秧方面,他专门聘请了专业人士,每天能完成四五十亩。“按照目前的进度,能按预期完成晚稻插秧。”许海明信心满满。
“7月初,浏阳各地就陆续进入了‘双抢’时节,目前已完成约10%的收割任务。7月10日后,将进入‘双抢’高峰期。”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早稻收割,指导农户把握时机适时收割,推广机械化收割以降低损耗,确保颗粒归仓,同时促进优质优价。此外,将同步抓好晚稻插秧,重点指导农户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壮秧,特别提醒防范高温缺水可能导致的“烧苗”问题,为晚稻丰收筑牢基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