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大舞台
登上中国少儿戏曲最高舞台
浏阳“小戏骨”再摘“小梅花”
浏阳“小戏骨”在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舞台上,表演花鼓戏《欢天喜地小红娘》。周娟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7月27日,一辆从湖北黄冈开往湖南浏阳的大巴车上,10岁的宋俊濠和13个小伙伴依然沉浸在兴奋中。孩子们轮流唱着京剧、黄梅戏和花鼓戏,稚嫩的唱腔在车厢里此起彼伏。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们表演的花鼓戏《欢天喜地小红娘》在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上,荣获业余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奖。
这是浏阳少儿戏曲连续第二年摘得“小梅花”。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晚进行的颁奖盛典“佩花晚会”上,《欢天喜地小红娘》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节目首个登场演出,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趣味的花鼓戏,赢得了满堂彩。
台上
“小红娘”登台,惊艳全场
“莫道姻缘天注定,我王巧嘴呀,专牵红线配鸳鸯……”7月24日晚,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业余组现场展演舞台上,灯光亮起,一个画着媒婆妆、穿着绿衣裳的小演员踩着鼓点登场,“小媒婆”翘着兰花指,手绢甩得利落,将媒婆的泼辣劲儿演得活灵活现。
随后登场的3个“小媒婆”也毫不怯场,唱词脱口而出:“世上的人有好多种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是过了我的眼呐,保证你对成对、双成双……”戏伢新秀登场,独特的唱腔从小小的身躯中发出,稚嫩的脸庞眼神坚定,一唱一和之间尽显戏韵。10名伴舞的小演员也配合默契,队形变换流畅自然。
惟妙惟肖、充满创意与趣味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专家评审点评时表示:“4个‘小媒婆’把媒婆说媒时的神态拿捏得恰到好处,表演惟妙惟肖,节目编排得也很美,非常不错。”
7月26日晚,在活动颁奖盛典“佩花晚会”上,《欢天喜地小红娘》获得“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业余组)奖项,并再次登台表演。“小红娘”们唱腔清亮,身段舒展,将湖南花鼓戏的活泼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台下
不怕苦不怕累,蝉联“小梅花”
“你们可能不知道,首个出场的‘小媒婆’就是我。”7月27日下午2时许,记者见到了载誉归来的小演员们。14个孩子中,宋俊濠是队伍中唯一的男孩子。
“我和小伙伴们能站到少儿戏曲最高的舞台上,都非常激动。”宋俊濠高兴地说。这个10岁的小男孩,与戏曲相伴已经有5年了。浏阳是“戏窝子”,他从小听爷爷奶奶唱戏,耳濡目染中对戏曲慢慢有了兴趣。如今随着深入学习,他更是被戏曲精神所吸引,每周固定学习戏曲和排练节目。
现在,生旦净丑,宋俊濠都演过,一招一式都很规范。他说,学习戏曲有“酸甜苦辣”,苦的时候,一个台步他都练习了很久;甜的是,他已经第二次登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的舞台了,“现在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我会更加努力学习。”
节目导演周娟介绍,《欢天喜地小红娘》是一个原创节目,14名小演员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11岁。虽然年纪小,但他们都经过了一年的系统训练,“戏曲讲究‘童子功’,因而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孩子们都进行了大量的练习。”
这份坚持换来了好成绩。去年,他们排演的湘剧《沁园春·长沙》获得了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的“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荣誉。而今年,他们不仅蝉联该奖项,还获得开场表演的殊荣。
“看到孩子们在台上自信绽放,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周娟说,在排练中,孩子们展现出的专注、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对角色的用心揣摩,都让她非常感动。
文艺观察
从“戏窝子”走出的新苗子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97年创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表演的最高水平。
据了解,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分专业组和业余组,业余组现场展演于7月18日至24日在黄冈市举行,规模创下近年新高:117场个人项目演出与72场集体项目演出接连上演,109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儿选手齐聚,在舞台上切磋技艺、交流学习。更有1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到现场担任专家指导,通过专业点评与悉心点拨,为孩子们传道授业。
记者了解到,周娟和团队为孩子们创排的戏剧《蝶恋花·答李淑一》和戏曲《欢天喜地小红娘》将代表湖南参加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展演,两个节目的“小戏骨”们将分别赴深圳和浙江参加全国专场演出。
这朵绚烂的“小梅花”,既是对孩子们辛勤付出的嘉奖,也是浏阳大力弘扬戏曲文化的最新成果。浏阳素有“戏窝子”之称,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浏阳持续深化“戏曲进校园”“戏曲大课堂”等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和戏曲爱好者将戏曲知识、经典剧目带进学校、带进少年宫、带入课堂,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声情并茂地演绎,在青少年间点燃了传承的薪火。
记者看到,排练室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练功、表演时的照片。当问起孩子们训练苦不苦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回答:“喜欢就不觉得苦。”或许,这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最动人的样子——在热爱中坚持,在快乐中成长。这些稚嫩却坚定的身影,正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