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武(左)和廖宏浩(右)25天挑战骑行川藏线,一路收获了温暖与成长。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近日,许多浏阳人的朋友圈被一个故事刷屏了:“70后”父亲廖武与“00后”儿子廖宏浩,从浏阳乘飞机至成都后,沿着2200公里的川藏线,一路骑行至拉萨。
整整25天,穿越千山万水,遭遇了暴风雪、冰雹、强逆风等等恶劣天气袭击;经历了6次爆胎、链条断裂、无人区物资耗尽种种艰难困境;承受了身体失温、蚂蟥叮咬、骑行摔倒诸多意外事件……在身体极度疲倦、心理防线几近崩塌之时,有骑友为他们呐喊加油,有小车司机给他们递上饮用水,更有善良的藏族同胞捂热他们失去知觉的双手——这些感人的瞬间,让整个行程在艰难中充满了温暖。
挑战之旅
父子档勇敢出发,25天极限之旅启程
“此生必驾318”。这是自驾圈中极其响亮的一句口号。川藏线(318国道)之所以如此令人神往,不仅在于沿途壮丽的风景承载了诗与远方,也在于复杂多变的路况和气候极具挑战,需要过人的体能、耐力、适应力和缜密的规划。
5月16日,廖武父子骑着两辆山地车,踏上了这段“说走就走”的旅程。
廖武父子骑着两辆山地自行车,踏上川藏线的旅程。
骑行第一天,廖宏浩就感到浑身酸痛,两腿疼得几乎无法踩动山地车,高原反应更让他呼吸急促,头晕目眩。然而,这仅仅是漫长征程的起点,前方等待他们的是2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和10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汹涌湍急的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河流。此外,高原天气变幻莫测,暴雨、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也可能随时降临。
在骑行至怒江72拐的险峻路段时,他们遭遇了暴雨的袭击。两人全身湿透,双手麻木到无法紧握车把,只能紧紧相拥以取暖;而在巴塘到芒康的崎岖山路上,他们的自行车被铁丝刺穿漏气,逆风又异常强劲,每一次前行都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如果说这些都还能咬牙坚持,那么当意外伤害降临时,廖武几乎陷入了崩溃。
“我最担心的就是他摔伤。”廖武说。当他们骑行至一段长达数十公里的泥泞山路时,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一侧是陡峭的山崖,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加上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骑在前面的廖宏浩突然陷入一个泥坑中,整个人因惯性向前飞出,单车砸在了他身上。廖武心急如焚地赶紧冲上前查看情况,所幸儿子摔进了水坑,泥水的缓冲让他逃过一劫。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高原严重缺氧,廖宏浩刚站起身就突然眩晕失去知觉,整个人向后倒去——身后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千钧一发之际,廖武眼疾手快地一把拉住了即将坠崖的儿子。一颗石子滚落山谷发出的声响在耳边回荡,父子俩心中充满了后怕。
成长之旅
收获成长季,见证“00后”的蜕变
长途骑行虽说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和父亲一同骑行川藏线,却一直是廖宏浩的一个心愿。2015年,13岁的他曾与父亲并肩挑战“青海湖环线骑行”,因中途他骑行摔倒不得已中断了旅程。他希望通过这次川藏之行,告诉自己即使摔倒了,也要努力爬起来。
父子俩在318国道标志性路标旁合影。
这次旅行,他们还遇到了10位志同道合的骑友。在12人的队伍中,廖宏浩是年纪最小的,且因缺乏长途骑行经验备受质疑。实际上,廖宏浩自己也充满了忐忑,未知的体能和适应能力,加上高原上恶劣的气候,让他倍感压力。
然而,正是这一路的未知与挑战,让廖宏浩完成了蜕变。当他不小心摔倒在水坑里,面对父亲的担忧以及“拨打救援电话打道回府”的建议时,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最终坚定地选择继续前行。
“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这趟旅程中心态的变化。”廖宏浩感叹说。在旅程的前三分之一阶段,他时刻保持着紧绷的心态,既焦虑又忐忑,害怕自己拖累队伍;到了中间阶段,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他开始逐渐放松,而到了最后三分之一阶段,他发现了新的自我,不仅战胜了身体的疲惫,还成为了队伍的“领队”,甚至学会了照顾和帮助队友。
6月21日,父子二人回到了浏阳。这次骑行之旅,12人的队伍最终只有5人坚持到了终点,而廖宏浩在父亲的陪同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践,是对考验最美的答复,而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他已经准备好迎接更多的艰难和挑战。
延伸阅读
享受旅途,安全为要
“川藏线骑士”廖武的安全秘诀
和儿子携手骑行,实际上已经是廖武的第三次川藏线挑战。在这条著名的“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的旅途上,他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对于跃跃欲试、想要挑战长途骑行的人,他也有许多建议。
时光回溯到2012年,廖武与几名志同道合的体育生从成都出发,前往拉萨。那时的川藏线,路况充满挑战,他们历经暴风雨、泥石流,甚至与车祸擦肩而过。整整41天的旅途,每一步都刻骨铭心。2021年,他选择从云南再度启程,目标依旧是拉萨。这一次,他遭遇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暴风雪、冰雹,以及罕见的地震。但每一次困境,都成为了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甚至因为这趟旅程,困扰他许久的失眠症状都好了。
“骑行川藏线是一趟心灵的旅程。”廖武说,越是艰难的地方,越能感受到温暖。今年他和儿子在暴风雨中失温,冷得瑟瑟发抖。当地一名藏族同胞看到后,主动蹲下来用自己温热的手帮助儿子捂热冻得毫无知觉的双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纯粹情感,不仅成为他们骑行路上最温暖的记忆,更成为他们想要传递的力量。
看着儿子在短短25天内从被照顾的人,成长为照顾他人的人,廖武的心中充满了骄傲与感动。廖宏浩的坚韧、适应能力与助人精神,是他这次旅程中最大的收获,也将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对于想要或者计划踏上川藏线的骑友们,廖武也根据自身体验提出了建议: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择一辆可信赖的山地车,配备专业的骑行装备,从头盔到骑行裤,每一样都不能马虎。同时,深入了解骑行路线,对沿途的补给点、住宿点以及潜在的危险路段,必须了如指掌。
2.个人安全决不能忽视。要清楚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逞强,合理安排休息与饮食,及时补充水分。务必准备好应对药物,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疗援助。
3.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川藏线虽然条件艰苦,但沿途的村镇与小店都能提供必要的补给与住宿。提前了解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能让旅途更加顺利。
4.心态决定一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沿途的每一处风景与每一个人文故事。遇到难题不畏惧、不逃避,坚定毅力迎难而上。
“建议不要独自骑行,与户外专家或骑友们结伴而行是最明智的选择。”廖武强调,旅途中的互帮互助是最大的保障。“愿这条充满挑战与温暖的路上,每一位骑友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财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