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镇外引内育,依托湖洋梯田景区打造高端康养基地、农耕体验胜地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彭红霞
当秋日的阳光洒落山冈,张坊镇上洪村的湖洋梯田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新开业的民宿纷纷满房,湖洋梯田的古法收割也吸引了男女老少,特别是亲子团下田体验。
春耕、秋收,“出片”的湖洋梯田随着摄影师的照片和媒体的报道“出圈”,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引来民宿等文旅项目落户。梯田与民宿互相引流赋能,将“流量”变成“留量”,不仅留下了游客,还唤回了能人和年轻人,让湖洋人在家门口有了新出路。
丰收时节,湖洋片区迎来了新“丰”景。
“50后”的坚守
“梯田是湖洋人的根”
顺天应时,岁时农耕。
在湖洋,农人耕作一直沿用古法,牛耕、手作,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传统耕作场景,是这里的日常。
张坊镇上洪村湖洋组,海拔600—1000米。据当地人介绍,300多年前,先民依山就势开辟了大片坡式梯田,形成了梯田稻作文化的历史遗存。
秋分后,村民邱南华开始秋收。他有5亩梯田,大小超过200丘。为什么会这么分散?“以前叫‘蓑衣丘’‘斗笠丘’,一件蓑衣、一顶斗笠就能盖一丘田。”邱南华介绍,20世纪70年代,湖洋开展了一轮小田改大田的改造,但由于山体坡度限制,一丘梯田的面积依然很小,狭窄处不足1米。
由于田块数量多,在长沙工作的儿子也请假回来帮忙秋收,在家门口的民宿当店长的女儿也在闲时下田帮忙。不过,脱粒还是靠他一个人。邱南华使用传统的老式扮桶,双手将一捧稻穗举高,顺势砸向扮桶里的脱粒格栅,只用三四下,饱满细长的稻谷就乖乖躺在扮桶里。
为什么不用动力脱粒机械?邱南华解释,一来机械重,起码要两个人抬,而扮桶只有80斤,从高处的梯田往低处转场时,一个人就能灵活拖动;二是机械偶尔会罢工、卡穗,耽误事;三是他测算过,用扮桶比机械脱粒能多收几斤谷。
“只是这样更辛苦吧?”记者问。
“也不,习惯了就好。”70岁的邱南华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他说,从高中毕业回来后就一直种田,“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年纪,也不好出去干啥,但种田还行。”
他所谓的“还行”,既是指自己有耕作经验,也是在说他的稻米有市场。2014年,他在当地率先试种玉针香优质稻,很快声名远扬。从2016年起,就有浏阳、长沙甚至广东的客户买他的米,当地种玉针香的村民也多起来。“用山泉水灌溉,不打除草剂,不打农药,多施农家肥,我们的米就是香些、好吃些。”多年来,他与老客户形成了默契,秋收后碾成米,打好真空包装,一个电话客户就来拉走。
邱南华说,每年的米卖完了,还供不应求。如今,种稻卖米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过去,梯田喂饱了湖洋人的肚子,却喂不饱他们的钱袋子。如今,人们依托古老梯田,按照古法栽种玉针香优质稻,细细长长、米香醇厚的稻米备受市场欢迎。
也正是因为珍视这片梯田,2015年起,他牵头带领留守村民花了两年时间,开荒耕种人口外流后的梯田。去年,他还按老式方法修复了一片被强降雨冲刷开裂的梯田。
古稀之年为何还坚持下田?“梯田是湖洋人的根,如今也是浏阳的一张名片。”作为担任过多年村干部的老党员,邱南华说:“湖洋人就是要把梯田种好。”
他还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湖洋梯田历千年,子孙后代细耕耘;原始农作传今古,引来游客乐自然。
事实上,邱南华也尝到了因梯田景观而催生的文旅甜头。他的两个女儿邱玉玲、邱晓玲之前都在外打工,这几年湖洋吸引民宿进驻后,姐妹俩先后回来在民宿工作。
“以前儿女都在外,就我们老两口在家。如今两个女儿天天在家,农忙时还能搭把手。”邱南华的话语里满是幸福感。
“70后”的情怀
“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
从梯田往上走1公里,来到苦竹棚。一栋崭新的民宿很是显眼,门前的柏油路也是前两天才铺好。这是邱义林一年多来投资400多万元打造的作品,对他个人来说,更是了却自己归乡的夙愿。
苦竹棚,是上洪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当地人称“曾经开车都不愿意来”。从1991年参加工作走出山村,54岁的邱义林出走半生,事业有成,依旧放不下这里的山水和故人,“总要回来的,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2022年一次回老家时,发现村民用夯土房改造的竹香阁民宿生意不错,他便动了念头——回老家造房子。一来在老家有个根,二来建民宿也能带动当地发展。
民宿于去年5月31日动工,今年8月20日登上各大平台,第二天就接待了客人。国庆假期前5天,10间客房间间满房。“最重要的是客人评价都很好。”邱义林说,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家乡情结越来越浓。民宿建好后,他委托给专业的民宿团队运营,并给自己留了一间房。
民宿取名陌野·向云端,在民宿的任何一间房,都能尽揽天高云阔、竹海深深。开业后,有民宿管理经验的侄女邱玉玲被他请回来当店长,厨师是表哥表嫂,做保洁的也是当地村民。“能请本地人的,都优先本地人。”邱义林说。
“在家门口工作,条件也很好,还能照顾家人,这份工作很合适。”记者登门采访时,邱玉玲正在梯田帮父亲收割水稻,没几分钟,她就开车赶回了民宿。
苦竹棚的8户村民本就是沾亲带故的一大家子,开业以来,没有客人的日子,左邻右舍常聚在民宿喝茶聊天,成为乡邻们的高品质休闲场所。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欢声笑语中,邱义林又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只要放假,他基本上都会回到这里。
对家乡的情怀,不止邱义林有。如今,看到湖洋片区的文旅氛围越来越好,其他在外打拼小有所成的村民也开始返乡投资。
在陌野·向云端200米外,矗立着一座设计大胆的异形清水墙建筑,这是邱义林两个分别在长沙和广州发展的侄女投资建设的。“她们的眼界更宽,那栋房子确实有特色,以后会成为标志性建筑,吸引更多人来,这里会更热闹。”邱义林说。
30多年前,奔向山外谋生活。30多年后,回到故土,过上向往的生活。
“00后”的回归
“这里有发展潜力,有我发挥的空间”
在湖洋梯田网红打卡地高空玻璃观景台后方,是一大片竹林。如今,由上洪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浏发集团联手打造的探云山居湖洋梯田轻奢民宿掩映在林子里。民宿设计有5种房型,既有独栋吊脚墅屋,也有大平层,三期还将开发夯土房特色民宿。
山脚下,一座依山而建的游客接待中心别具一格,每层观景平台的屋顶进出程度不一,与眼前的梯田相互映照。
“国庆节开门迎客,一开张就满房了,这两天还有客人来搞团建、办生日宴。”唐璐是这座新开业民宿的店长,生于2000年的她是目前返乡年纪最小的上洪本地人。
为什么放弃相对稳定的工作,回乡跨界当民宿店长?跟不少年轻人一样,唐璐也是一名重度旅游爱好者,这些年来,她看到了家乡发展文旅产业带来的变化,也正是喜欢旅游,让她觉得“这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7月份,探云山居在“微浏阳”微信公众号发布招募店长的推文后,唐璐心动了。“我喜欢挑战,恰好有新的机会可以尝试,也有我的发挥空间,又是自己的家乡,就回来了。”一个月来,她扑在工地的同时,恶补民宿运营知识,操心房间提质、人员选定、服务优化、开业筹备、宣传推广等工作,忙得团团转,但乐在其中。
国庆假期,除了招呼好入住民宿的客人,接待中心旁边梯田的收割也吸引了一拨拨游客下田体验,亲手割稻子、用老式扮桶脱粒,游客们乐此不疲地回味农耕体验。唐璐则从前台抽身出来,拍摄短视频和照片,为新媒体传播积累素材。
“这种体验让我觉得有动力、有奔头。”唐璐说,自己的短期计划是把民宿经营好,未来希望能推动湖洋片区民宿加强合作,集群式发展,在更大范围打响湖洋梯田民宿集聚区的品牌。
作为在湖洋梯田片区开发的民宿,唐璐说,用工方面以本地人为主,能消化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在餐饮方面突出本地特色,比如大米就用湖洋梯田种的玉针香,菜品也选用本地食材。
“好吃!”10月3日,长沙游客张女士和朋友在探云山居吃了一顿午饭,鲜香开胃的浏阳菜加上米香扑鼻的玉针香米饭,她一口气干了两碗饭。
新民宿、新店长、新员工,都在磨合中。唐璐说,这几天正在根据试运营期间暴露的问题短板梳理完善内部管理,给予客人更好的体验。
同时,外部环境打造也会继续推进。将来,客人来探云山居,春赏花、夏亲水、秋撷实、冬踏雪,把湖洋的好体验、好印象、好口碑全方位融进客人的味觉记忆和内心深处。
相关链接
农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记者采访时,一名长沙的旅游博主在当地拍视频,在第一次踏进湖洋的她眼里,“这是个很出片、很放松的地方。”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最缺的不是产业,是人才,是愿意扎下根来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上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育根说,更准确的描述是符合民宿和文旅产业发展需要的懂运营、精服务、善沟通、会推广的青年人才。
令人欣慰的是,这两年来,陆续有能人返乡投资创业、年轻人回乡就业,共同为湖洋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目前,上洪村境内已有道官冲非遗民宿谷、湖洋梯田民宿集聚区。唐育根说,道官冲的特色是非遗,湖洋则突出农耕文化和古梯田特色资源,加大梯田开荒扩面和自然景观优化,发挥好山好水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以特色景区带动特色民宿发展,从而解决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和农产品销售问题。
国庆假期,首批参与湖洋梯田“认领一丘田”活动的湖洋新村民也如约回到这里,住民宿、体验秋收、带回玉针香米。
“参加认领的既有家庭,也有单位,还有长沙城里的社区。”唐育根介绍,上半年发布认领招募令后,共认领了200多丘梯田,认领者都获得了相应份额的梯田玉针香米和民宿居住权。
一家老小到乡村、体验农耕生活、收获原生态的农产品,唐育根认为,认领制搭建了城乡对接、村社互进的桥梁。接下来,将继续在认领方面发力,引导更多人到湖洋、到上洪“认领一丘田、一间房、一个菜园”,为山乡发展引流赋能。
张坊镇引进湖南广东商会在湖洋片区投资建设的花筑·湖洋梯田高端民宿,是湖洋片区的第一家高端民宿,也由此带动了当地的民宿开发。当前,湖洋片区已有不同档次的民宿24家、203间客房。张坊镇党委书记汤卓表示,将抢抓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做好外引内育,联合国企、民企,调动各方面资源,将湖洋梯田景区打造成辐射长株潭的高端康养基地和农耕体验胜地。
古老的湖洋梯田,在新时代奔赴新“丰”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