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求真理与进步的路上他们一脉相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4-29 10:51:31
微浏阳
—分享—

浏阳株洲两城合开“谭嗣同与秋瑾”研究交流座谈会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株洲报道

浏阳是著名的千年古县、革命老区和花炮之乡,也是改革先驱谭嗣同的故里。面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不顾生命安危,说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成为中国流血第一士;株洲,秋瑾故居巍然耸立,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面对劣绅胡道南的出卖,秋瑾不愿意逃走,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成为中国巾帼第一雄。

谭嗣同与秋瑾,是中国革命的两座丰碑。浏阳与株洲,均是走出过不少革命先烈的红色故土。4月26日上午,由株洲市文联和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石峰区文联、区文旅体局共同承办的“谭嗣同和他的故乡”读书分享会暨“谭嗣同与秋瑾”研究交流座谈会在秋瑾故居举行。浏阳谭嗣同研究会成员、谭嗣同后裔、株洲市作家、秋瑾文化研究会代表等共40余人参加。

两本著作

解读新视角下的“谭嗣同和他的故乡”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一首《狱中题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百年之后,人们对于谭嗣同的推崇与向往日渐增长。

那么,是怎样一片土地,孕育出了谭嗣同这样一个人?4月26日上午,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的作者彭晓玲、散文集《浏阳风物志》的作者刘正初来到株洲市秋瑾故居,与株洲书友交流互动,让“文学里的浏阳”走进读者心中。

两部作品用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浏阳人和浏阳风物,为大家带来一个新视角下的“谭嗣同和他的故乡”。

“士大夫精神是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精神的所在。在我看来,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谭嗣同,还重新塑造了中国最传统的‘士’之精神。中国有三十六计,但维新变法中的谭嗣同明明可以逃脱,却没有走,而是选择了以自己的鲜血唤醒民众。这就是一种士的精神,也是一种士的担当。这种士的精神不仅是一种贵族精神,更是中国人的一种骨气。抛开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语言描写等不提,小说第一成功的便是塑造了这种中国人的精神,可以让全世界了解到有这样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人、不一样的英雄……”

读书分享会现场,中国作协会员、株洲市作协副主席陈夏雨率先发言,他表示,将人放置在地方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了解一座城市,让人对“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有更好的了解。而放大来说,谭嗣同不仅是浏阳人永远绕不开的坐标,甚至是中国人得以回望来路、看见一个陌生而熟悉的自己的途径。

“对于浏阳,我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虽然很少来浏阳,但我是听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浏阳河》长大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株洲市作协理事李巧文表示,对于“为什么这里会是浏阳”这个问题,在刘正初新出版的《浏阳风物志》一书中,她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读罢《浏阳风物志》全书,浏阳这个岁月烟云中的老地名以其新貌沾着青苔的样子朝我走来:我第一次看见千年古镇枨冲,杜甫衣袂飘飘、踽踽独行的身影,谭嗣同赴京城变法维新,从这里乘船经过,仗剑天涯的意气风发。第一次听到大围山下水故事,古老的跳石桥下,易涨易落的山溪水,桥边村落上方炊烟袅袅,重复着岁月长河简单朴素的乡村生活……一帧帧,就像电影的画面,相继呈现出来。走进这本书,就像走进一个风物集市,琳琅满目,浏阳的厚重底蕴与民情民俗在书里散发着久远的清香。作者不断渲染的文字背后,是对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热爱,同时能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炽热情感和融入家乡的由衷幸福。因此,我将这本书定义为‘聚焦家乡的幸福时光’……”

在两位作者进行创作心得的分享后,株洲市石峰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黄波和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聂鑫森等人都对两本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两本著作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对浏阳最好的宣传,让读者对浏阳有了一种深入了解的向往。

谭嗣同与秋瑾,是中国革命的两座丰碑。“谭嗣同和他的故乡”读书分享会暨“谭嗣同与秋瑾”研究交流座谈会,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革命灵魂碰撞,在秋瑾故居聆听《谭嗣同和他的故乡》《浏阳风物志》读书分享,感悟两位革命志士的爱国情怀,体验红色故土的人文历史,让人盈步在萦绕书香之气的字里行间,重温那些震撼人心的红色记忆。

两位革命志士

阐释一样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春日新绿的映衬下,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愈发宁静。风景如画的九郎山下,坐落着一栋湘东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这里便是秋瑾故居,也是秋瑾民主革命精神形成的历练地。

广场上,秋瑾雕塑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叙说这位女侠不平凡的一生——

1875年,祖籍浙江绍兴的秋瑾出生在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从小,她便能写诗填词、骑马击剑、使棒舞枪,仰慕花木兰等女杰,立志要做一名巾帼英雄。少时,秋瑾随父亲赴湘任职而迁居湖南,辗转于长沙、常德、湘乡和湘潭等地生活。这期间,她耳闻目睹了那个年代三湘大地上政权的腐朽与衰败,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并树立了胸怀天下的大志。

随后,由父亲做主,她嫁给了湘潭县富绅之子王子芳。婚房即今天的株洲秋瑾故居,当年名叫“大冲别墅”,秋瑾为其取名“槐庭”。在这里,秋瑾常读谭嗣同、陈天华等人的文章,从此萌发革命思想。1900年前后,秋瑾两度寓居北京,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艰,遂立“置生死于不顾”以献身救国之志。1904年,她突破家庭阻力自筹旅费留学日本,1905年从日本回国宣传革命,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倡导民主革命。1907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后在安庆举义失败,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就义前,秋瑾顺笔写成“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成为举世传诵的绝命之言。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2015年7月,株洲秋瑾故居在经过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

在“谭嗣同与秋瑾”研究交流座谈会上,株洲市石峰区原政协主席黄幼刚回顾了修复株洲秋瑾故居的过程。株洲市石峰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秋办主任胡应群则以《秋瑾与谭嗣同的时代追求》为题进行了发言,分别从谭嗣同是秋瑾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启蒙者、秋瑾是谭嗣同视死如归精神的继承者、秋瑾与谭嗣同异同之处、谭嗣同和秋瑾精神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株洲市石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言晓军表示,虽然谭嗣同与秋瑾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追求和信念。他们都坚信,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他们的精神、思想和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希望此类活动能持续在株洲、浏阳两地开展,更好地推动谭嗣同和秋瑾的爱国思想在两地生根发芽。

“谭嗣同与秋瑾分别是浏阳、株洲的杰出人物代表,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浏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联主席赵理表示,浏阳、株洲两地有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浏阳要传承发扬谭嗣同精神,株洲传承发扬秋瑾精神。株洲对秋瑾故居的修建、保护,值得学习。浏阳、株洲两个城市都是有故事的,而且都在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促使浏阳涌现了众多杰出人物,两位浏阳作家的著作都是在做浏阳文化的宣传。因此,两地都在续写文化篇章,讲好各自的文化故事。此外,浏阳和株洲要努力加强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联动、合作、交流,讲好谭嗣同与秋瑾的故事,传承发扬好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