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时间长河中“淘宝”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3-18 10:46:45
微浏阳
—分享—

七旬老人钻研收藏修复文物四十年

06版老友记-3.jpg

鲁福厚在书桌前详观藏品。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老乡,这个东西可以卖我吗?”3月16日,小河乡一村民祖屋中,鲁福厚一眼瞥见菜园角落里有个又脏又破的瓷缸,细看其胚形、胚质、包浆,还有上面的图案和造型,非常老旧,鲁福厚初步鉴定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物。

鲁福厚,1950年出生,家住浏阳市沿溪镇。从1985年开始,他便投身民间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凭借对文物的深厚知识和独到的眼光,他在历史长河中探寻着被尘封的宝藏。

抢救文物

保存传承红色珍贵史料,他是历史的守护者

3月17日,走进鲁福厚家中,他的藏品囊括了瓷器、木制品、雕刻、书画等各方面。40年来,鲁福厚与时间赛跑,踏遍了浏阳的每个角落,同时也抢救出了许多红色珍贵史料。

“历史文物最怕被耽搁和破坏。”鲁福厚的话中有着深深的忧虑。他曾看过乡村老人用“废纸”当引子烧柴火,用的是烈士的家书;他也看过清代的古籍孤本在破旧阁楼里被虫蛀,一拿起来就片片掉落;他还看过不知掩埋多久的瓷碗瓷坛,被村民用锄头挖出来时已经碎裂……只要看到文物被破坏,鲁福厚就会感到深深的遗憾和痛心。

有一次,为抢救一份珍贵的史料,鲁福厚不惜跑到镇上向亲戚借钱,又大汗淋漓地骑着单车赶回,等再次到达那栋偏远的土砖屋时,天已经黑了。正是这种“迫切感”,让鲁福厚成功救回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

2014年,古港镇一李姓老人拿出一个家庭相框,说是父亲留下的重要东西,但他也不清楚这个相框重要在哪里。随后,相框被鲁福厚购入。经过仔细检查,鲁福厚惊讶地发现相框里面有一张残损的“党报”。那是一张1932年2月1日出版的《斗争先锋》党报,由中共浏阳县委创办发行,现存于世仅有三张。这张党报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中共浏阳早期革命活动的珍贵见证。

2017年,鲁福厚又从村民的锄头下抢救出一个陶罐,其镰刀和斧头的图案吸引了他的注意。经考证,这个陶罐是苏区人民自己烧制的日用品。在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封锁苏区的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苏区人民生产自救,这些手工烧制的陶罐,讲述着当时的故事,深藏着军民鱼水情。

“红色文物不仅有历史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鲁福厚说。2012年,他听闻一名村民在拆屋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墙体中的纸包,打开来一看,竟是一个本子,记录着革命的点点滴滴。鲁福厚赶紧将其买下,并根据其中的记录、口号、人物名单等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这是秋收起义期间浏阳的一份重要历史资料。如今,这份档案已经被湖南省红色档案馆收藏。

修复沧桑

自学文物修复技术,他是底蕴的代言人

鲁福厚的卧室里,摆着老旧的桌子、柜子和书本,满载历史的痕迹,静谧的时空感扑面而来。入门处的桌子上,一块斑驳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鲁福厚亲手打造的仿品。40年的钻研,他醉心收藏修复,收获了满满的精神食粮。

“从事这一行,专业知识不能少。”鲁福厚说,如果自己不认识那些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就会与其失之交臂。为此,他一头扎进书本中,博览古今各时代的书籍,学习中国各朝代的艺术特点。旅游时,他最感兴趣是当地的博物馆和收藏馆,他会花大量时间去琢磨、对比各个藏品。他还热衷于书法临摹,动手能力也极强,能将文物上模糊的大篆、小篆印章重新雕刻,几乎一字不差,仿佛时光倒流。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鲁福厚还钻研了瓷器、书本、木器等制品的保护之道,自学了文物的修复等技术。遇到瓷器需要修复时,他会从同时代、同性质的破瓷片中精心切割一块,用自制的鱼皮胶进行粘补;他会用自制的国漆,反复处理木器,直至看不到印记,重现其古朴典雅的风采;他会用老旧手工纸去复原书画艺术作品,配合模仿原版的字迹,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破损。

“修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鲁福厚说,有些文物已损毁得厉害,再不重视就会带来更大的遗憾。这些年来,许多破损严重的文物在他手下得以重获新生,并通过博物馆等渠道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他在收藏界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交流、学习,共同推动了收藏行业的发展。他的坚守和专业精神,也引起了央媒的关注,他曾受邀在《军迷淘天下》的栏目中分享浏阳红色热土的红色记忆,让更多人了解并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关链接

展示历史,敬畏历史,记住历史

“讲好浏阳故事,我有责任”3月,沿溪镇油菜花开,春光独美。鲁福厚坐在家门口,捧着刚刚收购回来的瓷缸仔细瞧着,满眼都是兴奋。

“你看这设计,太精致了。”鲁福厚赞叹道。这只瓷缸,很可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观赏鱼缸,其有一层巧妙的内口设计,防止移动鱼缸时水溅出,这种独特的设计反映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术和无穷智慧。虽然这只瓷缸底部已经破损,丧失了装水的功能,但仍让鲁福厚啧啧称奇。

走上收藏行业,也是机缘巧合。1950年,鲁福厚出生于浏阳县城,在浏阳一中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知青,在沿溪镇安家落户。1985年,他认识了原浏阳磷矿技校老师秦维勋,秦维勋祖籍长沙,热衷于收藏,由于不熟悉浏阳,就请鲁福厚带他去乡下探访。两人都对文物研究充满热情,每淘到一件时代远久的文物,都会激动不已。在秦维勋的指导下,鲁福厚学习了10年,此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浏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许多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为这片红色土地赋予了厚重的历史底蕴。鲁福厚不仅热衷自己研究,还喜欢和藏友们交流,并积极助力浏阳藏友张志国和余小平打造私人博物馆。

2019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专题节目《浏阳河畔的红色记忆》,时长21分钟,余小平在节目中讲述了自身的藏品,推介了浏阳历史。

鲁福厚也接受了央媒的采访。他坚定表示:“讲好浏阳故事,这是收藏爱好者应有的责任。”他希望通过本土传统历史文物和红色革命文物的展示,敬畏历史,记住历史,也让更多人了解浏阳的历史文化。

线索征集

是否您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手中握着充满个人故事和独特魅力的藏品?欢迎您联系浏阳日报,分享您的收藏和故事。联系电话,浏阳日报热线电话:83830000,记者张玲,手机号码18684892661(微信同号)。让我们共同走进收藏的世界,感受收藏的魅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