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流浪22年,六旬老人踏上回家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10-25 10:04:13
微浏阳
—分享—

揣着一袋子百元大钞,晚上在桥洞底下露宿

浏阳市救助站帮他辗转联系上千里之外的家人

流浪22年,六旬老人踏上回家路

05版民生深读-3.jpg

黄卫华发现严光勋时,他正睡在一堆杂物之间。

“我是出来打工的,后来走散了,我记不清了,找不到家……我想回家……”10月19日下午,浏阳市救助站,手机视频摄像头正对着61岁的严光勋,照着他苍老的脸上一脸的无助。可当他听到那一头传来久违的乡音,表情立刻激动起来,直说:“我要回家,要回家!”

亲切的乡音,来自千里之外的贵州省毕节市。原来,10月中旬,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浏阳河大桥下南侧深处的一个桥洞下住着一名流浪老人,长发长须,不言不语,戒备心很重。

经过连续多天的沟通、劝说,老人才接受救助。随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又辗转联系,终于确认了老人的身份信息,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

10月23日一早,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这名在外流浪了20多年的老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实习生施小丫

夜间救助巡查时,发现桥洞下睡着一名流浪人员

随着桂花飘香,天气一天天转凉,市救助站也加强了夜间救助巡查工作。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9点多,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黄卫华照常拿着手电筒在街面角落到处走、到处看,在走到浏阳河大桥南侧处的桥洞附近时,突然听到细微响动,细心的他抬步就往深处走,发现一个人睡在一堆杂物之间。

05版民生深读-4.jpg

10月23日,严光勋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坐上了回家的车。

“早晚天气冷,河边风又大,十分危险,不能住这里!”黄卫华上前,试图与这名流浪人员沟通,劝他暂时住到救助站去。然而,对方一言不发,充满戒备。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放心不下的黄卫华和同事一趟趟前来看望并劝说老人,黄卫华更是不厌其烦地在周边打听,试图了解这名流浪老人的情况。

一次次到访、关心,让老人感受到了关爱,终于开口了。不过,他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大家都听不懂。60岁的黄卫华是一名老党员,在工作中帮助了多名流浪人员回家。凭借以往的沟通经验,他获得了对方的信任,“他说的话我们基本上听不懂,听着像是贵州口音,说是叫‘聂光兴’,但是再问具体一点,他就说不清了,我们也听不懂。”

黄卫华还打听到,这个老人白天在西湖山下一个废品站打零工,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大家也不了解他。此外,民警也采集了相关信息,但无法据此查出具体身份信息。

“只要我们多用点心,总会被相信、被信任。”几天来,黄卫华每天晚上都会到桥底下去看看老人,跟他聊聊天。10月17日下午,老人终于答应去救助站了。“进站后,我们给他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让他洗了个热水澡,换了套新衣服,还带他去理了头发,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其间,黄卫华才发现,老人衣服底下总缠着一个黑色的袋子。取得老人的同意后,他打开一看,大吃一惊,里面竟是满满一袋子百元钞票!“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这么多钱他居然一直随身带着,以致于部分纸币粘连成一团。”黄卫华说。

腰绑一袋百元大钞,为何没个落脚处?

身上有钱,又在打零工,为什么没有找一个像样的落脚处?因为无法沟通,黄卫华和同事们也糊涂了。好在老人慢慢放下戒心,也愿意配合。“他如果想在浏阳继续打工,我们就帮他找一个安全的住所;如果想回家,我们就尽最大努力帮他找家,送他回家。”市救助站站长廖友文说。

05版民生深读-2.jpg

10月23日下午,严光勋回到家乡。他的家人向浏阳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送上了一面锦旗。

这一边,黄卫华和同事带着老人前往浏阳市脑科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再去银行存钱。10月20日,记者在市脑科医院见到了老人,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也愿意沟通。市脑科医院业务院长陶振介绍,经过系列检查,初步发现老人存在营养不良、高血压以及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同时还合并有言语沟通方面的障碍,最终导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随后,黄卫华一行又再次来到了中国工商银行浏阳天马路支行。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带来的纸币存在破损、发霉、发潮等诸多情况,无法过机检验,只能一张张人工进行鉴别。前一天,他们足足用了三小时,才整理出一大半,有6万元,“今天(10月20日)我们又整理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点清,一共9.6万元。”

“时间长了,没有数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从银行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这张近十万元的存单,老人的笑容跃然脸上。不过,他转身就把存单递给了黄卫华,委托他保管,“他好,信他。”

另一边,廖友文和同事则根据老人的只言片语整理线索,“他说他家与四川搭界,我们重点从两省交界处开始搜寻起。”廖友文介绍,他们与贵州多地的救助站进行了联系,希望通过照片、视频等确认这名老人的身份。

就是在这样反复的沟通、联系、确认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在蛛丝马迹中找到家乡,老人终于踏上回家路

在与贵州遵义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视频连线中,工作人员察觉到,这名流浪人员的口音像是毕节市的,建议联系毕节市林口镇,“那里有个地方叫鸡鸣三省,估计就是那一块,好像说的是银杏村还是林前村,林口镇有一个林前村。”

根据这一线索,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迅速联系,10月19日下午终于确定了这名流浪人员的身份。他叫严光勋,现年61岁,离家已有22年,曾与人前往外地打工,在打工过程中受过伤,或许正是这次伤害造成了其记忆衰退、意识紊乱,以致记不清自己家在哪,一直漂泊在外。他的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女儿。

找到了!得知好消息的那一刻,黄卫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一路太不容易了,肯定吃了很多苦。”

“我送你回家!”当黄卫华告知寻亲成功的好消息时,严光勋的眼中有了光彩,他对回家充满了期待。

10月23日清早,天还没有大亮,早早起来的严光勋便跟随市救助站的两名工作人员去往贵州毕节——跨越两省、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当天下午,廖友文就给记者带来了好消息,浏阳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与当地救助站、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老人家属都见到了面,“当地村委会和老人的家属们都十分重视,他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这个离家2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家了!”

在多方见证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9.6万元现金交到了严光勋弟弟的手上。

“每次遇到在外露宿的流浪人员,我们都会格外同情他们,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廖友文表示,让流浪者不再颠沛流离,让他们与亲人团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这些特殊困难群众身上,是民政救助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将为之不懈努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