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很有爱心的店
寄卖特别的作品,一起“编织”美丽的人生
耳环、胸针、围巾、帽子、编织包……张萍的店里,各类手工编织作品琳琅满目,十分精美。记者张玲
2月21日上午,当商场大门打开,人流穿梭,新的一天开始了。浏阳北正西商场二楼,张萍的小店也在流淌的音乐声中开始了一天的营业。她卖的不是高端服饰,也不是璀璨珠宝,货架上摆放的都是各类精雕细琢的手工编织作品,小巧玲珑。
张萍喜爱编织,去年10月,她将自己近9年来编织的作品拿到浏阳开了个小店,市场反响很好,但量不够,于是她开始接收、寄卖同类产品。大量纯手工作品被送到这里寄卖,让她不仅接触到了许多精美的创作,也让她看到了这些手工爱好者背后的人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各色编织作品,汇聚特色小店
张萍出生于1985年,老家在达浒镇,此前经营着一家精品店。在守店时,她发现了一些比较畅销的商品,比如头花,实际上是十分简单的手工编织产品。这一发现,让她开启了一段自我升级之路,从此与编织结下不解之缘。
跟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走上二楼,张萍的手工店就在一条过道边。她正麻利地收拾货架上的物品,或添或摆,使之呈现出更丰富的一面。只见一个小小的手工店,小到耳环、胸针、装饰纽扣,大到围巾、帽子、编织包,作品琳琅满目,十分精美。再细看,不管是耳环还是发饰,甚至花卉、玩具、手办等,都各有各的特色,光花朵就有五花八门的样式,让人眼花缭乱。
“我一个人可没法做出这么多花样来。”张萍笑着说,这9年时间,她通过自学窥得门径爱上了编织,每天在纸上一笔一划总结,汇聚成了几本厚厚的教学笔记,不断地钻研让她积累了大量的作品。
去年张萍的小店开张营业,这些编织作品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些同道中人更是将自己的作品带来交流,各种作品让她丰富了眼界,也学会了广收货源,取长补短。荷花街道的一名少女很喜欢编织,她的针脚非常密实,作品很规整;集里街道的一个阿姨手工活很好,还喜欢做些个性饰品,如窗帘绳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让张萍的小店极具特色,人人走进来都赞叹“万物皆可钩”。
有次,张萍收到一批精美的手工作品,对方表示这些手工作品全部出自残疾人之手,正在寻找销售渠道,她当时特别惊讶,也十分敬佩,双方约定长期合作,只要有作品就可以送过来;在收来的作品中,还有一些亲子作品,甚至有些是十几岁的小朋友单独做的手工作品。这或许也是她的手工小店备受人喜爱的原因,这里的每件作品或多或少都带着自己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复制性。
编织自己的“美丽人生”
能将一根毛线玩得如此精彩,不管是此前走红掀起一股女红风的“巧手姐”郭优平,还是9年来编而优则卖的“小店老板”张萍,都让人交口称赞。在张萍看来,每个人对于钩、编、缠绕的理解不同,对毛线投入的感情不同,也就成就着各自不同的精彩。
“为什么我对残疾朋友特别关注,因为我看到他们做任何事都特别投入,同时他们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张萍说,她有个朋友天生身体不便,人们不经意的打量对朋友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张萍便带着朋友学习编织,教她在手工的世界里静下心来,将那些闲言碎语排除心门之外。朋友在学会编织后变得自信了,还在家人的婚礼上送上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手捧花,让很多人动容不已。张萍认为,这样的女孩更有力量。
在和帮残疾人销售手工作品的女子交流时,张萍得知对方经营着一所民办非盈利性质的培训机构,以前集中培训盲人学习按摩技术,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也提供了更多的免费培训内容,如摄影、烹饪、手工等。
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害怕别人的眼光,他们更愿意学习做手工。有后天致残的男子在学习编织的过程中爱上这门手艺,和大家一起学习、聊天、挑战创新,慢慢地不再自闭、自卑,织出的作品都十分洒脱。张萍认为,这样的人生更有朝气。
“我自己也变了很多。”张萍说,她有件作品是和孩子出去旅游时在路上编织的,这件作品充满了快乐和温情,每每看到都让她内心变得柔软。还有很多母亲也发现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会让亲子之间更亲密,无形中改变着自己颐指气使的大人形象,学会和孩子交朋友,这样的人生更加温情。
“毛线也许不长,但人生很长。”张萍手中的活计一直没有放下,她绕了绕小手指上的毛线,感叹说,编织能让人温暖平静,在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定能走出更精彩的人生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