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脚步重温古城浏阳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06-09 11:20:16
微浏阳
—分享—

06版-6.jpg

徒步代表团走读浏阳古城,领略千年古县文化底蕴。记者彭红霞

三湘名邑,美丽浏阳。浏阳,在浏阳河的柔波之中,走过了千年岁月,亦走过了“溱与洧,浏其清矣”的喟叹。这条河孕育的,是清亮的流水,清荣的林木,清佳的境界,清朗的人物。

从了解到热爱,“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古城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一帆风顺之功,必须日积跬步、驰而不息。6月8日,市政协委员文旅惠民实践站开展“寻找历史印记徒步浏阳古城”活动,邀请了部分政协委员、文史专家、文艺界以及市民代表走读浏阳古城,领略千年古县蕴含的文化底蕴,用脚步与浏阳古城中的生活产生共鸣。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丈量浏阳古城,一直在路上

东经113°,北纬28°,这是浏阳的地理坐标。东汉建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09年,此为浏阳置县的历史坐标。

这座城市,以“浏阳”二字命名已经有1800余年的历史。千百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这片山水衍生丰富的人文故事。

“谭嗣同”“欧阳予倩”“梅花小区”“浏阳文庙”……这些都是浏阳。对于千年古县浏阳,很多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之中。而对于古迹遗址的保护,则有着无数次或远或近的对望。

位于才常路89号的谭嗣同祠是这次“寻找历史印记徒步浏阳古城”活动的起点。19岁的谭嗣同孤身壮游天下,足迹遍履十余行省。32岁的他,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仁学》,旋又倡办“时务学堂”,推动湖南维新为各省风气之最。他始终怀负经世济民、变革维新的一腔情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同样沿着一条浏阳河,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创造了属于一个时代的传奇:多才多艺的他在家乡戏剧班子启蒙老师“若兰”的引领下成为了一名票友,再一步步成长为著名的戏剧家、作家、电影艺术家等。科班出身的他,更是开启了现代的文艺复兴时代——现代的思想、现代的人格、现代的品性、现代的艺术、现代的审美……

问津寺、太保巷旧址、谭嗣同故居、梅花小区、浏阳文庙、昇冲观、洗药井、洗药桥、城隍庙、邹婆桥……在肖行敏、刘世杰等老浏阳人的讲解中,每一个地名与人物相互融合,展现了一部部令人怀念的年代剧。

时间如流水,从头顶漫过,落下来,便是故事。在时间洪流中,我们站在曾经的“渔樵互答”之地,站在“浏其清矣”的喟叹里,遥想着这片土地上曾经承载的一切人和事——对于千年古县浏阳而言,可供触摸的古迹遗址也是那么的有限。

“启蒙书院旧址、欧阳予倩故居、谭嗣同故居都是浏阳瑰丽的珍宝,承载着浏阳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我经过无数次的地方,今天给了我全新的感受,每到一处聆听它的历史都让我为之感动和骄傲……”和众多的浏阳人一样,市政协委员周娟此前对于浏阳的认知多停留在“待解读”的环节。而这次徒步活动,让她近距离地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千年脉搏。因此,她希望自己和身边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守护和传承”。

“听过《浏阳河》,看过浏阳烟花,却不知道浏阳出了这么多杰出的人物,有着如此厚重的人文历史。”徒步团队伍中,74的长沙人苏键是第一次来到浏阳。通过一路的徒步与探访,她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并表示会让更多人知道浏阳、了解浏阳。

“丈量浏阳古城,我们一直在路上。”来浏阳参加工作不久的许敏慧则表示,短短一上午的徒步,不能说是详尽地了解了一座城,何况是模样依稀的古城,但是哪怕只是停下来片刻,听一阵猎猎古风吹过,也是一次千年的回眸……

触摸“古浏阳”文旅惠民新亮点

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

天地造化,孕育了浏阳的钟灵毓秀。一条浏阳河,始终保持着她自有的节奏,以母亲般的温厚滋养每一个浏阳人。如今诸多码头不再,却留下了那些散落于浏阳河岸的遗址古迹。流淌不息的浏阳河水,流过葱茏的天马山,流过梅花巷的青砖黛瓦,流过问津寺的屋檐卷翘,也流过文庙的古乐齐鸣和大夫第的幽深庭院……最斑驳的墙、最灵秀的景与最烈的魂,共同合成了浏阳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

在当天的徒步出发仪式上,市政协委员文旅惠民实践站发布了浏阳古城徒步手绘地图。这张雅致的手绘地图,出自画家申和平之手。

作为一名新浏阳人,申和平发自内心热爱这个灵秀雅致的小城。5月份接到绘图任务后,他和市政协委员文旅惠民实践站的成员便一遍遍实地考察浏阳城区的遗址古迹。打草稿、绘图、上色、拼接……申和平笔下的手绘地图,勾起了无数怀古的心,一如握着打开千年浏阳的钥匙。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永不磨灭的记忆。”市政协委员文旅惠民实践站站长熊剑在策划此次徒步活动时也深有感触。因为爱好摄影,他曾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后发现,镜头聚焦最多的还是富含深厚历史文化的浏阳古城景色。灵魂归处是吾乡,实现文化自信,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营造保护历史文化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一直是市政协委员文旅惠民实践站思考的课题,“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创新举措,文旅惠民实践站紧密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也因此有了这个徒步活动。”

“城市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高度统筹规划,要有保护好‘城市文化主动脉’的意识,结合小区周边人文历史背景,重新认识和梳理城市脉络,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肌理,使小区与当地环境和谐共生又独具地方特色……”杨广泉是浏阳文旅智库副主席,近年来一直在为建设嗣同路历史文化街区奔走、呼吁,曾撰写、递交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百余篇,多次以提案等形式呼吁将嗣同路片区规划建设为历史文化街区。这次的徒步,让他感受到了“探寻的力量”,他希望以后能带动更多人身体力行参与到浏阳古迹遗址的保护中来。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城市内核、形象和实力的彰显,离不开文化的沉淀、传承、支撑与呈现。”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走读”不仅能感受浏阳古城的文化魅力,重点更在于如何让历史情怀落地,让浏阳精神增值。希望通过此次徒步,聚众人之力集众人之智,为推进浏阳河百里画廊“一河两岸”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等方面凝聚共识、调查研究、献计出力,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记忆碎片通过“古城徒步线路”这个线性载体巧妙地融入到沿线市民生活场景和商业消费业态中去,让浏阳古城变得更具烟火气与活力。

徒步感言

张之俭(市政协常委,浏阳市委党史智库专家):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浏阳人开始怀念被拆掉的梅花巷、黎家大屋,还有河对面的洋屋,历史文化名城浏阳的历史文化痕迹,已经屈指可数了。最近行走乡下,看到兵马大道上的古桥被毁,北乡那个美丽的红石建筑被覆盖着厚厚的水泥,不禁想起杜牧那句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让这种悲剧不断地重复和循环下去。记得邹婆桥岌岌可危之时,几个政协委员给我打电话,最终我们和有关部门商量,抢救并修复了这一文物。也只有留下了这个文物,我们才能明白当初萍浏醴起义部队为什么会在三元宫待命,而恒大前面为什么会有一个炮台山。我们发起这样一个活动,就是希望在广大市民的心中播下热爱历史文化的种子,就是希望能够擦亮浏阳千年古县的招牌,就是希望为浏阳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刘正初(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常务副会长):窗外,孙隐山墨色如黛,浏阳河滔滔西流。我猛然发现,自己对浏阳大地的山山水水,对浏阳历史的点点滴滴,对浏阳古城的大街小巷,是那么的熟稔和钟情,是那么的热爱和珍惜。感谢我们的祖先,在浏阳这一方土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她哺育着我的身体,激发着我的灵感,滋养着我的思想,愉悦着我的心灵。我用自己的文字解读她回报她丰富她,她在我的文字中熠熠生辉。有关浏阳要写的题材还有很多,有关浏阳的创作激情依然在我心中燃烧,我对浏阳的歌唱永远不会停止。我愿意在浏阳河畔继续痴情地守望下去,收获每一个日出日落,愿意为保护和建设浏阳古城,贡献全部力量!

彭晓玲(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17岁就来到了浏阳这座小城,那时的小城一派古朴安静的模样,有许多青砖大屋,还有许多悠长的石板巷。那时的小城人也一派安宁从容的模样,生活简单却知足,惬意地行走在大街小巷。不知从何时起,小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不断从中心向外圈扩展,一栋栋老房子拆了,一条条小巷不见了,一座座高楼起来了。变化让我们找不到昔日充满人情味的街巷,就算保留些旧时建筑,比如文庙、奎文阁、大夫第、谭烈士专祠,也是散落在现代建筑丛林之中。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记忆的,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保护城市的记忆,决不仅仅因它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城市的生命由来与独特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浏阳城的记忆已经日渐淡薄,我们应倍加珍惜这些保留下来的珍贵记忆,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不然,以后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们的城市记忆呢?不然,不仅仅愧对自己,更是愧对后人。

肖行敏(原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浏阳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没离开过家乡浏阳。我对浏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因为工作经历和摄影爱好,我珍藏了不少关于浏阳山城和乡村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浏阳的巨大变化,也记录了浏阳古城和过去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成为了时光的印记,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由此我真诚地呼吁当代浏阳人珍惜浏阳古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和修复浏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印记,留住千年古县美丽的乡愁。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