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国
据媒体报道,近日,四川成都天府新区两名四年级学生对官方用书上的“标准”答案产生怀疑,于是给新世纪小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并收到了编写组的回信。回信表示,在教材修订时,会采纳他们的建议。
“会采纳他们的建议”,这是一种较为委婉的说法,意味着教材编写组认可了两名小学生的意见,虽然还有些“羞涩”,但是会纠正过来的态度并不含糊。这让我看到,教材编写组对两名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作出了肯定,而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有着知错就改的态度呢?同样值得肯定。
话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代贤人已经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进行了反复阐释。正是这种质疑的精神,才助推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科学文化滚滚向前发展。否则,权威不可挑战,老师不被质疑,后代充其量只是比肩前辈罢了,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本该有的动力。
而现代的教学理念,同样继承和发展了质疑精神。比如说,教学相长理论就认为,能够使老师和学生都得到提升的教学,是效果最好的教学。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也非常重视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将其视为学生已经在全身心投入学习,并进行了积极思考的表现。而有学生能够对教材提出质疑,那更是教学当中弥足珍贵的惊喜了。能够提出问题,不一定能证明学好了,但是学完了没有问题可提,那就是还学得不够透。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似懂非懂,又怎能领会花之美?又何谈有办法让花更美?
不得不提近日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斯”之争。我们小时候学的就是“是人”,而后我们教给学生的还是“是人”,各种版本的古籍和教材一直都是“是人”,真不知道这争论是从何而起。
“是人”错成“斯人”,网络输入法误导以及大家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回过头来说,语文老师也不能完全脱了干系——假如当年更多地鼓励学生质疑,类似“是人”“斯人”这样看起来一本正经、实则让人汗颜的争论就会少得多。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这里对老师们怎样激发和鼓励学生质疑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我们的教育,包括教材编订和一线教学,都应该在《意见》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教学相长”的途径。
质疑的精神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质疑。此次,成都两位小学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老师以及教材编写组,同样要因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呵护和肯定获得公众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